应泽圣
【摘 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很多科学现象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感性的层面,如何将这些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的层面,就必须依靠教师进一步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生活实例进行科学探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奇则察,细察则生疑,疑遂生思,冥思而深究,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原有的科学思维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 生活实例 科学思维 前概念
一、导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会自发地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欲望。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这些生活实例,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可以直观感知的,有些是需要加工的,需要老师引导其探究。充分运用生活实例在科学导入中的作用,是调控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下面是我执教《水珠从哪里来》时的一个片段,在导入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根冰棍和一个装有水的袋子。
师:这两种物品,你看见过吗?
生:看见过,昨天中午的时候,我还买过棒冰呢。
师:棒冰融化了之后是什么?
生:水。
师:在这两个袋子表面,你能发现不一样的现象吗?
生:一个有水珠,一个没有水珠。
师:为什么棒冰袋子外面有水珠呢?这水珠从哪里来?
(教室静了下来,一个个学生都在思考和期待)
师:那我们通过做实验,来看看这水珠从哪里来?
这时候学生很期待,也就顺利地完成了导入,激发了学生做探究实验的兴趣。这样让学生再次遇到生活中相似的现象,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由此提出疑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堂课的探究中,使这堂课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科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利用生活实例,建立学生有根据的科学猜测
科学离不开生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面对的和他身边所发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影响着学生的探究活动。科学课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在不断深化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下面是我执教《热起来了》时的一个片段,在学生自己“猜测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之后,我让学生再利用生活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衣服能增加熱量,冬天多穿衣服会使身体热起来。
师:冬天你刚洗完澡后穿上衣服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冰冷。
(部分学生从这个实例中初步感知到衣服本身没有热量。)
生:我觉得衣服不能增加热量,如果可以,那刚穿上时就是热的。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此时生活实例下的思维发生改变。)
师:见过夏天卖棒冰的冰柜上盖上棉被吗?
(教室静了下来,部分学生在思考,部分学生似乎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解释什么,让学生怀着这份来自生活实例的猜测进入探究中。)
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探究其中的奥妙。
在课堂中,为了使学生在探究前的猜测有更多思维的参与,我在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回顾原有生活实例的认知,了解前概念。有时候,学生动手实验时很兴奋,课堂也很活跃,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有根据的科学猜测。
三、添加生活实例,延伸学生的科学认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强调的“有意义学习”认为:只有当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的结构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联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加以应用。在课堂中,我有时会发现有些学生始终不能理解新内容,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原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此时如果添加生活实例,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延伸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下面是我执教《液体的热胀冷缩》时的一个片段,学生探究出大部分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后,我添加了生活实例,重新唤起他们的兴趣,展开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师:热胀冷缩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由刚才的无趣,又提起兴致,开始思考。)
生:液体饮料都不装满。
生:用同样多的钱,晚上加油要比白天加油能加更多,因为晚上冷,体积缩小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把我们刚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
生:啤酒夏天容易炸开就是由于夏天热,液体体积膨胀。
……
新的知识和生活开始有了联系,学生们学会了用新的知识去解释生活实例。从简单的理解上升到应用,获得了更多的科学认知。
科学探究从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实例开始,在经历了探究活动后,修正、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科学概念。但这却不意味探究活动的结束,因为形成的科学概念将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起始!利用生活实例和科学探究的紧密联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绕开了表面化的东西,直接指向问题的本质,从而使科学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