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露华,林 娟,郑则凌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学徒制作为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几百年来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学徒制以紧密的师徒关系为主要特征,以知识传播、经验传递、技能传授、文化传承为主要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这种培养方式具有门户意识过强,知识更新过慢、受益面过窄、创新意识不足等弊端并没有被现代高校所广泛接受。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适合应用型高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应运而生。
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做出具体要求,这标志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制订了总体工作方案。2015年、2017年教育部先后遴选368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各地应用型高校大胆探索,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力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五对接”。2020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中也指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 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匠心文化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文化内核,其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与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度契合的,这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开阔了新的发展思路。
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技艺传承的学徒模式+现代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其核心要素是引入企业、行业融合机制,聚焦产业行业需求,以产教融合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企业冠名班、产业学院等平台为载体,重构师生新关系,发展教学新模式,构建课程新谱系,强化专业知识的开放性、包容性、前沿性、多元性和应用性,是师生间专业知识传递、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生涯帮助、职业心理支持、职业榜样示范、职业文化传承的教学关系的总称。现代学徒制作为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形式,主要在师生互选的基础上组建“一对多”师徒小组,充分依托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互通与共融,引入企业实战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双师双能”型教师、企业业师为主导,开展“产、学、研、创”一体化教学,实现校企深度互融、工学有机结合、师生有效互动、生生自主互助,形成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匠心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高速迭代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与生活便捷的同时,急于求成、浮躁近利的心态也开始慢慢占据上风,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工艺与技术的匠人情怀,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通过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传帮带效用,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美至善、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注入现代学徒制最深沉、最底蕴的“文化基因”,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从而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2.双元制主体
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校企合作是基础,产教融合是最核心的内容,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和育人主体,因此,为确保学校和企业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权责划分、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分配上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灵活畅通的管理协调机制。
3.小班化教学
现代学徒制讲究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尤其是文创类专业,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夯基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在大班制里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小班化教学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然要求。为保障“师徒相传”的教学质量,班级规模控制在30人以内为宜,而文创类专业控制在15人以内为宜。
4.项目化课程
现代学徒制是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的聚合式教学模式,项目化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工作流程为模块的项目化课程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仿真或者全真的环境下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当今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融合、文化交融创新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也被赋予了新的生机和增长点,“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文创类人才培养也随之呈现出“前瞻性、融合性、全面性”的新特征,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以学科交叉为主体的融合性、实践创新为前提的全面性。然后很多高校却忽视了这些变化,人才培养理念与新业态、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的要求不相适应,文化传承明显缺失,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明显滞后于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
聚焦文创产业创意设计重点领域对人才培养提出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明确“文化引领、艺工融合、多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大设计”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创新与创意并举,艺术与技术并重,懂文化、精理论、会实践、能实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与世界沟通最朴实也是最具魅力的语言。中国的书法、建筑、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各类艺术门类蕴藏着大量的具有极强美感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设计素材和灵感,中华文化的美学思想如阴阳调和、虚实映照等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设计的精神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素养是设计创作最持久的动力与源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不具备民族文化自信、无法发出中国声音的人是无法成为的一个优秀的文创设计人才的。
2.更复合的知识背景
当今社会越来越要求创意设计者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对史学、美学、力学、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所有知识的综合与融会贯通,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的潜能,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3.更强大的动手能力
创意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实践能力的学科,当今社会“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对创意设计人才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目前很多的设计已经实现从手工设计到电脑设计的转变,熟练掌握并娴熟运用专业领域内最前沿的各类设计软件,是成为一名设计从业者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个性化和小众化设计已成为未来设计趋势,这就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强大的设计信息和资源检索能力,即能够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里,快速掌握设计资源,准确把握设计时尚,精准定位设计需求,根据人们的喜好和习惯更新设计理念 、改进设计内容,精进设计方法,提升设计服务能力。
4.更敏锐的创新创业能力
好的创意设计作品不应该成为空中楼阁,要能创新的同时,更要能够接地气、进市场。因此,设计从业者不能只关注作品设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还要具备创客和创业精神,具有一定的互联网时代产品推广、业务洽谈和市场营销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市场连接和反应的敏捷度,以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营销手段提高产品或作品的市场开拓能力。
1.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高校扩招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对于教师资源本来就相对匮乏的地方高校而言,扩招带来的学生剧增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对于文创类专业,其人才培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专业知识不强,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的特长与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不足,就业问题突出。与此同时,新时代对文创设计类人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有限的学制内培养强基础、重实践、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现代学徒制正是新时代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契合点。现代学徒制能有效汇聚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以其天然的行业企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前沿优势,校企双方双主体育人,以项目带动教学,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行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机融合,为文创类专业提供了一种教学个性化、资源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培养精准化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岗位无缝衔接,从而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2.现代学徒制是文创类专业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使命所在。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迈进,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涵养人格品性、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现代学徒制作为匠心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把匠心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理论教学、 实践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以劳育美育提高学生劳动品质和审美素养,以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着力构建匠心文化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融通机制。这对于加快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和改革创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文创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专业知识轻思政、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中核心价值观强调不够,对国家和人民的敏感教育欠缺,民族文化自信教育不足;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缺乏融合融通,文创类专业之间、文创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相互孤立,融合不够,只是物理叠加、缺乏化学反应,导致文创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质欠缺、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2.教学模式僵化,动手能力培养不足
传统文创类专业教学理念相对滞后,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仍以传统教学方式、手段为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课堂教学比较僵化,空泛、程序化讲解内容已经成为常态,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实践实验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弱,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教融合不深
传统文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同质化培养问题突出;在产教融合方面,企业热情度不高,产学割裂、技艺分离,知识与应用脱节,校企合作停留在浅表层次、深度不够、宽度不足。
4.资源保障不足,集成平台缺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规模的膨胀与教学空间、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地方本科高校,文创类专业往往处于边缘学科,与核心学科专业相比,学校投入明显不足,资源布局分散、配置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新形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精准需求。
文创设计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设计学知识与领域本身就涵盖了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设计经济与管理四大部分。面对文创产业“融合融通、数字创新”的新要求,地方高校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现代学徒制与产教融合进行系统耦合,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立足地方文韵,聚焦匠心传承,构筑专业融通培养大平台,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强化文化育人、重构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优化资源保障,推动人才培养向深度实战型转变,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地方文化基因,连接产业、融入地方、融合专业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体系。
1.跨界整合,重构课程体系
紧扣新审美、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连接的学科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蕴文化、精技术、重创新三个层面,将中国时尚、信息技术、创新创意创业融入课程体系,把匠心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专业知识架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创建文创类专业模块化课程池,开展“文以载道、艺工融合”的通识教育、“技艺贯通、理实结合”的专业教育、“知行合一、创商融合”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打造中国时尚、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创客创造六大课程模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自身基础从每个课程模块自主修读一定比例学分,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真善美”的育人要素,强化学生“家国情怀、远大理想、尚巧求新、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的“新匠人”精神基因的培养与锻造。
图1 文创设计类专业模块化课程池
2.螺旋渐次,变革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小班化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受益面,对于教师资源本来就相对匮乏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分层分类的递进式培养则为缓解师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即针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特质,科学构建渐进式课程体系,中低年级开展普适性的专业基础教育,打牢专业基础,高年级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在师生互选的基础上进入师徒制培养。
坚持“学训用”一体化,创新教法学法,把案例化教学、项目化课程、企业实战广泛引入教学环节,分阶段循环式推进理论与实践交融贯通,构建教学新形态。第一阶段, 以案例化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艺术模仿能力和初步技术能力;第二阶段,基于项目化课程场景,引入职业期待,设立岗位情境,促使学生在职业角色体验中形成综合技术能力;第三阶段,在市场化、实战化的企业项目中进行工作场学习,以职业角色驱动使命性学习,培养复合关键能力。
图2 分阶段渐进式一体化教学
3.多元连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耕产教融合,将现代学徒制与产教融合高度嵌合,构建“五连接”特色培养模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推进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实现艺术、技术、市场紧密连接、相互渗透,促进高校供应链与行业企业需求链无缝对接。
一是连接产业的系统协同模式。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创建产教融合试点班,立体推进校企“平台共建、队伍共组、方案共商、过程共管、质量共推”,实现校企、市场精准对接; 二是连接项目的卓越工匠模式。引进名师名匠,遴选高年级优秀学生,组建卓越工匠班,通过“传帮带”学习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实施双导师育人、小班化教学、精英式培养,实现“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进阶提升、“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进阶培养; 三是连接科创的实践创新模式。“大创项目-科创竞赛-导师课题”相互衔接,赛训学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结合导师课题,自主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学术科创竞赛,引导学生跨院系开展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实施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主动对接地方文化传承、文旅品牌打造的需求,与地方乡镇合作,开展乡土人文调研、乡村景观改造设计、文化景观提升设计、闲置空闲及民居庭院改造提升、创作绘制主题墙绘等项目,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四是连接前沿的海内外联动模式。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师资互派、科研合作等实质性联动,定期举办设计营、国际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名家名匠入校讲座,内外引智,触碰前沿,共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五是连接市场的创业孵化模式。以项目为牵引,深入对接市场需求,打通“创新-创意-创业”链条,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创业推动模式,搭建“互联网+中国时尚”创客空间,积极培育学生“创客”团队,构筑“课堂+店堂+网商”的成果孵化平台,有效实现课堂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4.破壁融通,优化资源保障
一是构筑大平台。遵循“产教融合、群内统筹、共享共有、协同提升”的思路,打破学科际、专业际、系际、教师际壁垒破解大部分高校工作室分散、教学资源配置低效的弊端,将原有分散的教师工作室进行迭代提升,建设“艺-技-创-商”一体化集成创新综合体,引进产教融合教师工坊,构建 “一坊一品牌项目、一坊一俱乐部、一周一主题活动、一月一展览、一学期一综合活动” 的长效运行机制,并以此为轴心,贯通群内资源流动脉络, 推动专业集群发展。
二是优化师资链。 围绕教学、应用、指导、研究四个关键环节,汇聚校内外资源,着力打造校内精英教师队伍、校外卓越业师、学生助教三位一体的“双师”队伍,满足专业性、系统性、多样性教学的需要。校内精英教师由专业带头人或实战型骨干教师组成,校外卓越业师涵盖行业精英、合作企业项目骨干、优秀校友、民间匠人等,学生助教是教师工作坊的核心学员,具有较强的项目实践能力,其职责在管理工作室学员团队的同时,能够协助导师对其他学员进行项目实践的辅导。
三是丰富教学资源。依托爱课程、MOOC、超星、SPOC 等线上教学云平台,引进优质在线课程;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积极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发校本特色课件、作品资源库、素材库,汇聚企业资源,引入企业实训项目、典型案例、数据库等,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案例库 ,实现课程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有效对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需求。
现代学徒制具有开放性、独立性、整合性、互动性、市场性等特征,产教融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最根本路径。在校企双元育人的理念指导下,现代学徒制在文创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在跨界整合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汇通学校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海外资源等多方资源,共建融通课程体系,共享优质师资,共用实验实践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多元育人平台、多方教学资源叠加与耦合效应,融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积极探索根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的现代师徒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间及校内外资源优势互补、管理协同,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高校文创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