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琦
(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江苏 南通 226000)
生本教育理念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课堂的重要内涵。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灌输转变为启发,从主导转变为服务,积极的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全面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生本课堂的构建。
1.1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往往只关注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讲授,然后再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是十分不智的。数学教师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考试,而考试则是为了强化学生们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两者之间越来越不调和,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靠自己死记硬背,对所学习的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在这种模式下,慢慢的就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会让学生们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心理。长期的效果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1.2 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设计不丰富。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重视科学的合理的课堂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们可以积极的顺利的进行数学学习,才能使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1 提高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以及富有个性的过程。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可以使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小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重视,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对新知识点进行验证和掌握,让小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以及验证等过程来丰富数学学科的知识体验,同时还会为小学生们提供自主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小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们可以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2.2 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追求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的鼓励小学生们进行大胆的质疑发问,然后引导小学生们进行观察、计算以及推理来进行问题的解决;积极的鼓励小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通过构建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来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趣味性,充分的激发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挖掘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潜能,让小学生们可以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3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小学数学学科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小小学生们很少有合作学习以及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大多数都是单纯的听教师讲课,而生本教育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筛选一些具有创新的、挑战性的议题,积极的鼓励小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且通过合作探究以及合作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解决问题。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在提高小学生们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还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们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的打造小学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提升小学生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3.1 转变教学理念。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充分的放手,引导小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数学问题,来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小学生们学会以不同的点来思考问题,只有让小学生们充分的经历了、思考了,才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的数学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才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以此来积极的帮助小学生们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并帮助小学生们积累必要的数学学习经验,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们,促使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最终实现。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数学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将课堂时间完全的交给学生们,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小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展现思考的多样性,有的学生从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中点作另一条边的平行线,然后通过旋转将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也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学生从经过三角形两条边的中点向第三条边作垂线,然后将截得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绕两条边的中点旋转得到一个长方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其中一条边长度等于原来三角形的一半,另外一条边等于三角形的高,这样就可以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2×高。数学教师通过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非常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1]
3.2 创设教学情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们对数学学科复杂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使小学生们可以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自主的实践,增强小学生们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联系到小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为小学生们创设一个超市采购的教学情境,首先数学教师让小学生们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以及顾客。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代表金钱的卡片以及代表物品和价钱的卡片,当然数学教师在准备物品价格卡片时,需要将物品标价设置成小数金额,比如一支铅笔使1.2元,笔记本是3.8元,橡皮是0.8元。接下来数学教师就可以为魅族学生类一张购买清单:第一组需要购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第二组需要购买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第三组需要购买一块橡皮和一个笔记本。数学教师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景,真正的把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们,让学生们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有效的调动了小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小学生们对小数加减法知识的印象,保证了小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了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有效构建,实现了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2]
3.3 多元化教学方式。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学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多样化,在抓住小学生们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可以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的生形象化,使数学科的学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化,数学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构建起自己的数学思维,同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以此来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小学生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塑造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目的。[3]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制作本节课的课件,首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来将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沿着每一条棱来平均截成三份过程的视频演示,让小学生们可以直观的发现,被截出的小正方体的表面出现了不同情况“有一面涂色的,有两面涂色的,还有三面涂色的。通过可见视频更深一步的演示,小学生们还会发现最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的表面全部没有涂色,接下来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来研究,如果将正方体沿着棱长平均的分为4份或者5份,甚至更多份,那么不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否与棱长有关?而它们之间又是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数学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鼓励小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得出相关的数据,使小学生们可以在小组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帮助小学生们形成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同时进行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有效地推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3.4 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小学数学学科本就是一门源自于生产实践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小学生们眼、手、脑的协调运用,还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小学生们的全身心来投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比较的感兴趣,数学教师需要积极的为小学生们创造这样的实践学习机会,以此来帮助小学生们可以清晰的将数学内容中的概念以及规律有效地呈现出来,让小学生们可以充分地感知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周长》时,这节课主要是要引导小学生学习测量并计算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们展开对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活动。比如引导小学生测量某一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那么小学生们就需要学习运用米尺。如果让小学生测量数学课本和语文课本的周长,引导小学生们进行自主的总结,并可以自己得出长方形的周长测量规律等等。[4]
总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本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一大收获,也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小学生们可以自然、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