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浸润心灵
——浅谈德育在教学中的融合

2021-11-22 04:31:28
读与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德育音乐学生

徐 彦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1.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的立体结合,表达着人们的种种感情,是反映社会生活写照的一种艺术,通过诸多专业技法和表现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例如调式、织体、和声、曲式等。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联系密切,是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需求。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中折射出诸多德育内容,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与德育整合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1.1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其特有的音乐语言,将道德的升华,会给人们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唤起人们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效果,有时甚至超越了书面文字。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格成长,影响更为深刻。比如,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加油武汉》《同根》等公益音乐作品,致敬了前线的“最美的逆行者”。可以引导学生试想,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那后果会如何?所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准确地去理解作品的真善美,能帮助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

1.2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内容健康,积极进取的音乐,在聆听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情共鸣,能鼓励人们正确地对待人生,帮助他们培养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品格。如《命运交响曲》,它体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气愤和向封建势力宣战的坚定意志:当铜管乐吹出了变化的“命运”主题,表达了必胜的信念,新的音乐主题,像一股巨浪,勇往直前!凯旋式的尾声,展现出人民群众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不少学生在经过学习后,都表示自己不能向困难低头,应该勇于挑战。

1.3 有利于培养友爱合作的精神。音乐没有国籍之分,是人类共有的语言,是友爱包容的象征,就如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所唱一样,“同住地球村,永远一家人”。音乐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合唱、合奏作品时,如果缺乏“整体”的概念,只想表现“个体”,那么这部作品一定质量不高,甚至不能完成。

2.与德育相互融合的途径

2.1 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古人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与理相互结合,才能动人心弦,才能具有说服力。可见,只有将德育融于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情做“线”,以理做“针”,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动人心弦”,德育的“以理服人”。

在教材中,很多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时代气息。然而,去教会学生演唱歌曲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之中,如何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七子之歌——澳门》这一课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歌曲,而是为了通过学习,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所以,在教唱歌曲时,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去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如,先播放澳门回归时,中葡两国政权交接仪式,让学生感受这一圣神时刻,再课件出示爱国诗人闻一多,所写的《七子之歌》诗句,这样,一开始便让学生先有了一个情绪体验,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最后,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教学生学唱歌曲,并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爱国情”来进行诠释。

2.2 在校园文艺活动中的整合。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更肥沃的“土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社团和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促进良好团队精神的形成,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中。学校合唱队、器乐小组等音乐组织,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对演唱、演奏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得到了艺术实践的锻炼。

此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时,除了在音乐要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之外,还要求在训练时,做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强化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来增进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合唱、合奏等训练,使学生懂得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2.3 在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整合。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从本土的音乐文化着手。这不仅有利于了解本地区的音乐文化现状,更有利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产生愿意去继承,甚至愿意去发展的愿望。例如,笔者曾引导学生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昆曲,这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艺术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述以及传统曲目的欣赏,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3.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当前社会的音乐是纷繁复杂的,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充斥着不少内容粗俗,格调低下的作品。因此,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和做好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乐者乐也,乐行则伦清,耳目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将道德品格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揭示给学生,使得他们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

猜你喜欢
德育音乐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赶不走的学生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学生写话
音乐
学生写的话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