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笠慧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大秦家学校 山东 招远 265408)
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音乐的美来自于作曲家对生活的体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好音乐知识、学会歌唱技能,还要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但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由于对音乐课程本身重视不够,音乐教学时间较少,因此歌唱技能和理论知识教学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
1.1 音乐审美教育主动性较差。要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美育,即在美感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念和素质,使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中学音乐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操。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也非常突出,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观众会被带入音乐中去创造优美的意境,体验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在思想中产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与美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然而,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美育重视不够,实施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美感不能产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1.2 非艺术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和审美状态,这与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密切相关,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会受到情感的影响。但无论什么样的音乐,其情感传递过程是一样的,音乐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与观众产生共鸣,进而与作曲家进行情感交流。因此,音乐是作曲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感知音乐,通过听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积极参与音乐学习。但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受音乐非艺术化教学理念的影响,忽视了美育,对音乐自身审美情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音乐教育必须从艺术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教师在实践中采取了灌输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说教的形式。这将对音乐审美教育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1 注重互动,提高发现能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传授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从长远来看,学生会产生惰性思维,不能积极探索音乐中蕴含的美感。学生会跟随老师的思维方式,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把音乐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验音乐之美,从中获得乐趣,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在“体育旋律”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前,他们可以播放一段带音乐的健美操视频。通过体育动作与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体育旋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们独立播放音频,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力量,在音乐中想象健美操,对音乐节奏有充分的把握,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拍打,体验优美的情感。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将音乐传递的情绪和情感真正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不再被动,从而有效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2 调动学生,学会自主欣赏。在自主学习方面,中学生对文化的学习要比音乐好得多。学生更注重文化课,认为音乐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因此,在培养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时,既要让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又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学好音乐,听好音乐,这样才能体现音乐审美的效果。器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和使用乐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乐器演奏能力。在当前语境下,中学生在学习器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乐器的基本知识有系统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奏欲望。音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好乐器的搭配,使相应的乐器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3 学会创造,培养审美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创造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创造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音乐创造融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创造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后,老师就要指导学生针对歌曲的意境、感情,在音乐创作方面自由发挥,把一些生活气息表演展示出来,用表演和舞蹈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宣泄出来。在乐器理论知识学完后,安排学生自己进行歌词创作。另外,教师要及时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和支持学生对音乐的内涵进行审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创作能力。
总之,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改革与创新中做出自己的成绩,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把多才多艺的艺术人才培养出来,满足社会对艺术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