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华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大唐初级中学 浙江 诸暨 3118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笔者结合自身对微课的理解,对初中科学信息化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和分析。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1]初中科学学科,在类别上机会涉及到人类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说教式的讲解模式,不仅会打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倦心理,从而降低科学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尝试融入一些信息化的手段,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加容易被新颖、奇特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完全顺利了初中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大大改善初中科学教学现状。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创设出相应的教学场景,并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加贴近科学、认识科学、学习科学。
例如,教师在教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和土壤》这节课程的时候,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沙漠旅行》和《防风固沙》的视频,并提出“沙漠中的植物有哪些?”“这些植物为何能够生存下去?体现了哪种精神?”“沙漠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防风固沙的开展有什么意义?从中学习到了哪些内容”。通过问题情境法,能够将“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最大化的体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程内容。同时,结合“防风固沙”活动,还可以树立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深入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时,需要对自然现象、物质运动进行观察、研究和学习,参与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对科学内容,产生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科学现象、内容,通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想象的方式。[2]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个别学生可以轻松理解,而大部分学生则是无法理解教师的比喻,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阻力。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窘境,将教材中的内容、实验,用更加直观、多彩、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科学内容的热情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核能的利用》这一课时,核能源不同于风能、水能,它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裂变、聚变、爆炸等非常危险的实验现象,而且初中学校无法满足核能相关的实验,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核能”的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从而相关科教网站上,下载一些关于核能相关实验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从而了解到核能产生的过程,从根本上丰富初中科学学科实验内容。
微课技术,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形式上兼顾了声、光、影、像等多个层面,在内容上具有精短、灵活的特点,尤其在制作课件方面,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3]初中科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理科学科,因此,很多内容并不容易理解,而且大部分内容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难以做到高效教学。而随着微课在初中课堂中的使用,教师只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提纯”,利用微课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精讲,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地球与宇宙》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由于该部分知识讲述的全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容易理解这些知识,而且大部分天文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手段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用视频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如讲述“日食、月食”成因的时候,在课本中只有平面的、单一的内容,并不能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而通过微课技术,教师可以将二者的成因原理,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形成端正、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紧跟最新教育方针,而且要及时提升自身素养,掌握先进、新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在使用微课时,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微课只是一种教辅工具,避免过度使用微课技术,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