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波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初级中学 江苏 宿迁 223641)
近年来,中考命题一直秉承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数学思想以及灵活变通到的解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梳理教材,揣摩教材上各部分的设计目的。对初中数学教材例习题进行变式教学,能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获取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教材中的例习题只是最基础的题目,将例习题变式。学生才算能将教材中的习题吃透,才有可能再遇到其他题目时,得心应手。
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规律性,正因为数学有着环环相扣的特点,所以学生一刻也不能懈怠,一旦哪部分听不明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要不断的强化教材中的知识,切勿让学生出现似懂非懂,模棱两可的现象。教师在给学生进行例习题讲解时,最好不要就题讲题,可以将题目做适当的改变。在原本题目上增加或改变某个条件,将结论作适当的延伸,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见识了稍微增加点儿难度的例习题,还让他们在变式中融会贯通。[1]
例如,我们在学习二次函数时,课本上有一例习题是说,河上有一座抛物线形的拱桥,水面宽6m时,水面离桥拱顶部3m.因降暴雨水位上升1m,求水面的宽度。我在让学生解答这道题时,将“因降暴雨水位上升1m,求水面的宽度”改为了“现有一艘宽度为5m,露出水面的高度为1m的船,是否能从拱桥驶过”。从而让学生学会读题,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公式在数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哪个阶段学习数学,都离不开数学公式,换句话来说,是数学公式撑起了数学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所以很多学生会对数学公式的学习感到头疼,教师可以利用移项重组,穿插其他公式等方法进行公式变形。这种通过公式实现例习题变式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公式的内涵,将公式使用的游刃有余,加深了对数学公式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该公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2]
例如,我们在学习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一元二次方程时,通过求平方根的运用,不断的将式子进行变形,让学生领会将次的含义。无常数项:x2=9;移项:x2-9=0;增加系数:3x2-27=0;加括号:(x+1)2=2;(x+1)2-2=0;12(3-x)2=3;改变题目形式:(2x-1)2-(3-x)2=0;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x2+4x+4=0,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平方差公式的运用:(x+2)(x-2)=-2x2+5。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几何的例习题,他们的图形往往是最基础的图形,然而中考考题中的图形是经过简单的图形重组形成的复杂图形,可以说是基础图形的外展延伸。如果学生能够将考题中的复杂图形拆分成简单图形,那么很容易将题目攻克,因此教师在进行例习题变式教学中,可以对课本上的简单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将其得到一个新图形,锻炼学生分解问题的能力。[3]
例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通过对教材第73页第二题的讲解,通过相交、旋转、平移等方式,将图形进行变换,由最基础的A字模型陆续转变成x字模型、双垂直模型,甚至三垂直模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图形的变换,然后为同学设计出能够通过添加辅助线或者本身就是A字模型转换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几何体中,快速发现基础模型,锻炼学生快速发现解题思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变式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有意识的变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消化吸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考试中随机应变,锻炼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反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钻研课本上的例习题,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