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塔里木大学 袁雨曦 申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交替、演进过程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在后工业时期发展起来的文明,不仅成为新的文明形态而存在,发展至今,更是代表了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一位重要建设者,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位最新继承者,正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熠熠闪光。因此,追溯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探寻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和”的国家,这种“和”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之外,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解决当代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给予了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对发展绿色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天道自然”“敬天敬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存理念。其中“敬天敬地”展现的是古人最古老的自然崇拜方式之一,讲的是“敬畏”之理,而人类之所以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是因为在自然的面前人类显得非常渺小。“天道自然”则是说世界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额外的支配者。这两个生存理念生动地阐释了一个道理,既然“畏”就不要逾越自然的法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生态价值观是由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所构成的,三者的主要思想体现了要将天、地、人三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所谓“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众生平等”则是在消费观上给予我们绿色的启示,所谓万物平等,自净其意,我们要从朴素纯净的日子中寻觅自然的味道,抵制过度消费观,抵制奢靡主义、拜金主义。最后,从古代典籍中品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易经》《老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齐民要术》等古籍中对于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皆有丰富的著述。其中,老子曰“道”孕育于天地自然之间,而后者道于人,因此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之间的和谐秩序。荀子以“草木、山林、斧斤”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世人要遵循自然界中生物生长的规律,切不可急功近利,妄图逾越这个过程,且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要做到有度。同时《吕氏春秋》中有两个成语“竭泽而渔”“焚林而田”也形象地刻画了朴素自然观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告诉人们一定要遵守自然所定下的规则。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的绿色经典。首先,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即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同生共存,即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实践层面来说,“自然的人化”是指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实践,从而来达到认识、改造的目的,甚至是征服自然的欲望。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践方式对生态自然造成的破坏。百年之前,恩格斯就曾在《乌培河谷的来信》中用如同“流血的战场”的比喻残酷地细述了他家乡的“红色”乌培河,这种形象的比喻除了表达了他对那条曾经的“绿色”乌培河的留恋,也意喻申讨残酷的人性对自然所做的“红色”劣行。除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还注意到生存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工人阶级的生存危机。伴随一切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大工业时代的开始,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界开始肆无忌惮地索取,无礼、无度、无节,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加速走向恶化。对于这点,马克思不断剖析、深度挖掘,最终找到了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的“罪魁祸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为了证明这点,马克思曾形象地描绘出一位西班牙的咖啡种植主为了获取金钱而不顾后果地“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的丑恶面容。这个故事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中,资本家的眼中、心中只有利润,他们唯一遵循的规则即是资本的逻辑,他们的本色是游走在金钱关系中的没有灵魂的无道德者,他们全然不明白这种无时无刻都在算计利润的逻辑是多么可笑,更是完全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一论断抛之脑后。
(三)从可持续发展观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绿色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为了人民的绿色福祉,为了民族的绿色中国梦,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探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绿色发展”这个理念,但是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具有绿色发展理论意蕴的观念和主张。一方面,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在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来看,为了降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本,他开展了以资源节约为目的的“三反”运动,为了弥补“大跃进”时期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影响,毛泽东建设性地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解决方案。之后党中央沿着“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不断前进,不断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延伸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还针对性地对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偏低的情况提出了要优化人口与资源的不平衡。为了弥补生态缺口,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主张控制人口、植树造林,于是,1982年他强调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此后,在江泽民同志的带领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江泽民同志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协调的不仅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提出的理念,即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后十七大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举措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系统升级。纵观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阐述的提出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做了充足的积累。再看当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积极顺应全世界呼吁环境保护的倡议,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向为导向,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根植于中华大地绵延不息的绿色情怀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开启了一场深刻的与时俱进的全民绿色发展革命。
(一)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执政党发展点明新方向。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在生态领域,人民对美好的绿色生态、生活环境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追求目标,绿色发展理念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执政理念。简单来说,绿色执政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问题与生态问题相融合、相联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新发展理念”,建造了绿色引领发展的创新机制,展开了绿色再造生产的流程和模式,最终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色执政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性、人民性和担当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提出是科学性的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构想是人民性的展示;“打赢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宣言是担当性的象征。一系列举措开辟了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新时代,也开创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生态治理的新路径。可见,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点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广。
(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新要求。马克思把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是对“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的批判,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劳动”的批判。因此,为了更好地彰显“人本”,消解“物本”,我们应该深刻考虑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实践可以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关照人的发展的价值理念,作为一种符合人类长远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符合了马克思人学理论框架中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理念的标准。一方面,绿色发展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自然生态的精神领地,人们在实践“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明白了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同时也成为人们精神世界审美的对象。就像马克思指出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绿色发展可以帮助人们孕育出高尚、优雅、绿色的审美意识,脱离钢筋混凝土的味道,让身心在大自然的晕染中陶醉。可以说,对于自然的审美是人类内心返璞归真的体现,是人类基本生存智慧的体现,这对于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绿色发展为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勾勒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节约资源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不断努力和争取成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主角——把“光盘行动”践行得更彻底了,用环保纸袋进行购物的频次更高了,出行游玩更懂得低碳环保了。绿色消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逐渐摆脱了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依赖性”,不再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荣,学会了理性的适度消费。可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自然生态的理念,更是找到人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
(三)绿色发展理念打开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格局。从政治战略角度看,生态文明在宪法、党章的呈现,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站位,都说明我们党从科学的角度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定位,同时这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开了新格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两山论”中的“金山”和“银山”二者不但不冲突,还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关系。绿色发展的产业链不断扩大,绿色发展的创新性不断多元化,绿色发展的技术性不断升级,这一系列不仅促进了绿色科技环保行业的发展,也让中国的经济由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模式转向绿色环保的模式,从而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生态文化建设角度看,越来越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捍卫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例如:提出“生命红线”来确保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来延续并保证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整体性。从社会实践角度看,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不断深入开展。同时,为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从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向环境污染开启了“政策高射炮”,紧锣密鼓地颁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并不断践行,现在蓝天白云在京津冀地区渐渐成为常态。可见,绿色发展不单是一个抽象的表达,更是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在用每一次的绿色践行,迈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四)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新的中国智慧。全球生态治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说既关乎各国利益的发展,也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尽管逆全球化潮流的过程中英国“脱欧”,美国暂时退出《巴黎协定》等重大事宜都让全球生态治理处于更为复杂的局面,但中国一直锲而不舍,不断用一次次实践和行动呈现出中国智慧。“生态文明建设”于党的十八大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于党的十九大被提出的同时,“绿色发展”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全新的中国智慧为沿线各国开展全球生态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启了全球生态治理的全新模式。尽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全球各种生态领域的环境恶化不断加剧,在一定程度上给依赖农业生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了困难,但中国为保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命题顺利开展,始终秉承“五通”的要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环境、生态、能源等方面进行合作,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的转型和发展,也保证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根本利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的不仅是利益关系,更是担当起了构建生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