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类教学如何让课堂走向深入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为例

2021-11-22 21:21李菊莲
读与写 2021年25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同学

李菊莲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明溪 365200)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计算教学却很容易走向枯燥,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计算没有什么好教,没有什么好学,只要不停地练练练就行,课堂很难深入。如何让计算教学走向深入?成了当前教师一直想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县公开课教学实践,提出下面几点体会。

1.设计课前研究单,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类教学,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设计合理的研究单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独立研究、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研究单反馈的情况,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了解其错误点和疑惑,有利于在课堂中讲学生所需,解学生所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把腾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同时,课前研究单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收获走进课堂,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想法,探讨课前遇到的困难,学习在学生主动参与、兴致盎然在合作交流中走向深入。

在课前研究单的设计上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的延续性。

本课的课前研究单设计成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问题一 780÷30 120÷15 第二部分:研究问题二 840÷50 第三部分:试一试 600÷40 980÷50 第四部分:当当小老师,出几题可以简便方法计算的习题 第五部分: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课前研究单开放,思考性强,有助于中上学生研究。但对于基础较弱的班级学生在研究120÷15这一问题时,会出现不知从哪下手而觉得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起不到导学的效果。对本课的研究单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成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问题一 780÷30 790÷30 第二部分:研究问题二 120÷15 第三部分:你有什么疑惑? 这样的研究单把例10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780÷30这道例题的基础上改一个数字790,学生有了上一题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一个零,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的基础,这道题能比较轻松地解答出来,把问题聚焦到核心问题:余数是1还是10?有利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思考,同时在第三部分改成 “你有什么疑惑?”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课堂的深入。因此,在课前研究单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执教班级的学生情况,较强的班级多采用开放性、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单;而较弱的班级则采用有一定的提示一定的思维过渡如图形、导向性问题的学习单。

2.聚焦问题,明白算理

计算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学生探索出算理,在780÷30这道例题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3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零划去?第二,被除数和除数的零能不能划去?第三,被除数和除数的零划去后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在抓住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明白算理。

2.1 放手让学生提问。在教学780÷30时,先让两名同学上台板演(注意在课前先找到一种是用原来的方法解答的,另一种是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解答的),请没有上台的同学认真观察两位同学的解法,看看自己的解法和那位同学的解法是不是相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同学的?上台板演的同学完成后,台下的同学问:“请问你为什么要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划去一个零?”同学回答:“因为被除数和除数都划去一个零,数字变小了,计算就更简便了?”另一位同学问:“被除数和除数的零划去以后,商的位置要怎么确定?”这位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时,教师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被除数和除数的零划去,就变成了78÷3,所以商的第一位写在7的上面。”又有一位同学问:“被除数和除数的零划去后,被除数划去零的部分商还要写零占位吗?”同学回答:“不用,因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所以780÷30的商和78÷3的商是相同的。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的疑惑就是本节计算课要解决的算理了。这样,既解决了基础弱学生的疑惑,又拓宽了基础好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2 教师适当补充提问。当学生提的问题不够全面或没有提及核心问题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补充问题。这节课中,学生的提问没有问到“被除数和除数的0能不能划去”,这是这节课的理论支撑和本质内涵。这时教师就应该用问题抛出。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进行简便方法计算的依据是“商不变性质”,正是因为有“商不变性质”,所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零,更简便了,但是商依然不变。

3.比较分析,熟练“算法”

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同时,要做到多样性和优化性的统一[1],从而实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计算能力,不仅是教会学生会做计算题,更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独特的结合[2]。

3.1 比较多种解法,实现解法多样化。在例题120÷15中,不局限于课本中同时乘4这一种解法,而是放开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题可以简便方法计算?”学生纷纷回答“120÷15=(120×2)÷(15×2)=240÷30=8”“120÷15=(120×4)÷(15×4)=480÷60=8”“120÷15=(120÷3)÷(15÷3)=40÷5=8”“120÷15=(120÷5)÷(15÷5)=24÷3=8”这时,要抓住这一生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为什么要把算式同时×2、×4、÷3、÷5?”“你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在分析中明白这类题型简便的本质——把除数变成一位数或整十数。从而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教师在课堂上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学生深度参与,积极主动,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2 比较正确的解法和错误的解法,实现解法优化,正确化。小学数学计算课,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同,学习的能力也有差异,在尝试解答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法。有思维的不同,有表现形式的差异,当然也有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教师不能害怕学生出现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应正视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充分利用对比的作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错误,找不到的可以借用优生的作用,比较正确的解法与错误的解法,使学生在错误处思考,在错误处操作,逐渐化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将思维推向深处

拓展延伸部分是提高学生思维的重要部分,计算教学中的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利用学生争当小老师的心理,让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出些习题考考同学们。这样,学生们在出题时要考虑出怎样的习题能用今天的方法进行简算,这类习题有什么特点?要怎样出?不自觉地复习了本课的知识点,又能学以致用,达到“好为人师,更胜一筹”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计算时,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在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合适课前研究单的前提下,教师也要做好课前研究。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以此节约课堂时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探讨、交流、提问,教师则把握好本课的核心问题。在学生提问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提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计算课则不再枯燥。学生不仅仅能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感受到学习计算趣而有用。在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课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算教学走向深入。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同学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数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
错中求对
如何在除法估算中求近似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