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2021-11-22 21:21郭雪慧
读与写 2021年2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郭雪慧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1.工匠精神在思政建设中应用的意义

思政建设指的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都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工匠精神”则是指在职业道德和能力,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一种体现,它代表着就业者或者学生的一种职业行为表现和日常行为能力。“工匠精神”的基础包括专注,创新,敬业等方面。而这正与思政建设所应用到社会实际中的所在点相通,对于思政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如今,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建设也愈发重视,专门设立的思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将“工匠精神”带入到其中,融合发展,从而将这种思想带入到更多人的身上,让更多人了解,为推动国家整体建设发展做贡献。人们只有拥有了较强的能力,融合先进思想,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思想想法带入到祖国的发展当中,将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进行结合,先从思想上改变,再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加发挥作用,而且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熏陶也十分重要[1]。

2.工匠精神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准确把握的着力点

2.1 融通课程改革内容。课程学习内容是思政建设中主要的一部分,既然要将工匠精神在政治建设中发展弘扬,那么对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也要进行一些改变,在课程学习上要准确把握住主要思想。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让二者相互带动协调发展。在这个改革创新的时代,要跟随时代进行改革发展,学习新知识,创新思维,发展能力等。把技巧性的学习方式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氛围更轻松,课堂学习更高效。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基础,以创新思维为主体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汲取知识,融通课程改革内容,找准时机,抓住中心,从而使学生也得到全面发展,以“工匠精神”带入进课程思政建设学习中,引领年轻人走在时代的前沿。

2.2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想要使得工匠精神在课程思政中得到迅速有效发展,首当其冲应该对其学校内某些不良的校园风气进行整顿,促进校园的整体良好学习氛围的发展,那么又该如何使得“工匠精神”弘扬发展呢,众所周知,大学的校园是规整德、智、体、美结合发展之地,利用这些方向,进行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创建一些比赛等,从而先带动学生整体的学习文化氛围。先在大范围内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对某些不良问题,如抽烟,打架,酗酒等进行分类解决,首先先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再针对对这些不良问题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与学生进行沟通,最后带领他们与优秀的学生一起参与社团活动,多读书,多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是学习的基础。文化氛围是基础,发展精神是后续。一步步的发展,才能更稳更扎实。而良好的校园氛围是由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一起组建而成的,文化是一点一滴凝聚积累住的,不可能一瞬间就得到提高,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组建。如果一个校园内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以后而努力奋斗,那么又怎么会有不良嗜好的出现。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无论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还是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2.3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力度。一个学校的课程教学是否具有完整性,绝大部分是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在者是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悟性。加强对教师的能力培养,对其欠缺之处进行有系统的提升,定期安排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和讲座教授。为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进而由其带领学生进行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学习发展。筛选出优秀的具有思政建设思想能力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只有老师这个先行者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带动学生得到迅速提升。以德育人,找好教学的方向,组建一支精英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灌输培训,才能向更大的方向发展。加强学习力度,有针对性的对老师进行培训教育,只有老师真正了解了知识的含义,才能将其带给学生。一旦老师找不到课程学习的中心,放松自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动力进行学习。

3.结束语

“工匠精神”一直都是遍布于全国,各界社会人士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内心中。无论小到身边的点滴事,还是大到国家利益,都是如此。思政课程虽然是存在于学校中的教育,但同样也传扬了“工匠精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握住其中的着重点,通过通融课程改革内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力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发扬它。从小到大,依次递增,精准到对每个学生的培育,慢慢扩大到在国家层次上的发展,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优良品德。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