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姑苏实验小学 王齐慧
“小古文”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语言精练,篇幅短小,蕴含一定道理的文言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他们去尝试和探索小古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小古文的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熟读成诵”的重要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书中的语言文字、人物形象、情感道理等都会成为自己重要的体验和感悟。纵观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其所选的小古文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并且围绕着“读”呈现三大特点:(1)篇幅短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注释和资料较多,适合阅读。(2)内容具有故事性,趣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3)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词和语法较少,例如,虚词、句法的出现概率比较低,便于朗读和理解。因此,学生学习小古文必须经过反复诵读,并突出有层次的阶梯式的、螺旋上升式的朗读,亲自实践,以促进自身对小古文的理解。从长远来看,相比于教师采用字字落实、逐句翻译“灌输式”的方法,“以读促讲”的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更有意义。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的课本中,三到六年级一共出现了11 篇小古文。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教材对“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准确判断并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小古文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小古文《司马光》,学习目标是“跟着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那么,教师要注意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小古文,首先要通过范读、领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古文语言的感受,教材还设计了“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找到《司马光》这篇课文的传说,指导学生多读几遍,通过对比现代文的语言,这样教师无需讲解古文太深奥的语法知识,学生便能初步直观地感受到古文的语言含蓄精练、韵律和谐等方面的特点。再看五年级上册的古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在朗读上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要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能和同学集体朗诵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齐读时,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出这篇课文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押韵和气势,读出不同的韵律美、语言美。
以三年级下册小古文《守株待兔》为例,整个插图生动地描绘了文中的一句话“因释起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从图中农夫的神态和动作中便可了解他希望得到兔子的急切心情,为后文他被宋人所耻笑的原因做铺垫;再从图中所画的农具,学生也直观地知道这是文中所说的“耒”,此时,如果教师再用动画演示“耒”从甲骨文到现代字体的发展变化,更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印象。再如六年级下册小古文《学弈》,课文配的插图将整个故事的经过和人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泡泡图的形式将文字配在图画人物的两侧,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两人对学棋时的不同态度,又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状态,具有启发意义。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能力还不成熟,看待问题时以形象思维为主。课本中出现的小古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教师教学时恰当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的确能帮助他们理解文言字词和故事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在教材中,已经把“延伸阅读、积累文言”这个教学理念付诸实施了。在小古文的课后习题中,教材提供了一些“资料袋”“阅读链接”“选做题”,就是将“1+X”阅读纳入教学体制的创新点,而且具有可读性,便于学生增加阅读量,探究更多的内容。
例如,六年级上册小古文《伯牙鼓琴》,课后习题中出现的“资料袋”简单介绍了伯牙和钟子期的传说,以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来历,学生阅读之后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对这个故事的其他版本也有了初步了解。再以六年级下册小古文《两小儿辩日》为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教学时,虽然学生掌握了两小儿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和修辞手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但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教师还需要找一找类似争辩性质的小古文,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延伸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之后,也可以来找找人物是如何争辩,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与本文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比较阅读之后,学生明显加深了对古人争辩技巧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后,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比较熟悉的小古文,例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或者直接向学生推荐教材中小古文的来源书目,如《世说新语》《列子》《吕氏春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小古文蕴含的意义和乐趣。
语文是一门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学生必须经过语言实践才能将所习得的知识、能力内化成有价值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小古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在熟读成诵、了解故事内容之后,需要复述或者改编、仿写故事,以激发他们对小古文的兴趣。这是锻炼学生思维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语言内化习得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敏锐地抓住这一环节设计教学内容。
在部编版小古文的教学目标中,几乎每一篇都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在读懂了故事内容之后,需要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语言,描述出整个故事内容。不同于朗读,朗读需要运用语言技巧将听者的感悟和体验带入情境之中,而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可以加入自身想象,添加一些细节丰富的内容。如六年级上册小古文《书戴嵩画牛》,学生在复述时,不仅要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还要重点突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其间,学生可以一边复述一边模仿杜处士和牧童的神态、动作,加入表演的成分,让听众真切地走进故事情节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复述的学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也进行了语言的内化和创新。
学习小古文《两小儿辩日》时,王崧舟老师设计了“辩一辩”的环节,让学生相互合作,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小儿,会如何争辩,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写下争辩时的神态和动作,扩写争辩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其他情况,自己又如何应对等能发挥想象的部分,至此,学生呈现的辩论过程十分精彩,不论学生的改编是否有瑕疵,这都是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实践,加深了他们对古文的热情和兴趣。当然,对小古文进行改编或者仿写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寻找机会,为学生创造可以写作的平台,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使用的普及,古诗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小古文,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和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读”为主线,利用图文结合、延伸阅读、复述改编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