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
数字经济通过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信息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优化了当前的经济结构,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周期性,还被地域性进行了限制,因此虽然农村经济虽然有土地和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却一直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如今将数字经济融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然成为了必然趋势。
数字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是数字化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其重要载体为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通讯科技来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并提升其发展效率,其本质为信息化。信息技术已经被大规模地应用于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利用数字化对农业生产经营进行改造。推动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入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持续迭代性。该特征是指数字经济一般伴随着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而持续迭代。而通过持续迭代,相应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环境能够得到一定优化。第二,可持续创新性。该特征指的是数字经济依托实体经济,使基础设施的物理形态得到改变,让其成为新时代的生产要素。第三,互联互通性。该特征指的是数字经济利用先进的技术让大数据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各个行业能够适应该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能够获得壮大主要依靠获取数据、流通数据以及数据交涉的能力,以上功能大多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农业农村的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系统性较强的工程,依赖于数字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此类设施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混合型,另一种是专用型。混合型的基础设施时在传统设施的基础上增设信息技术,而专用型的基础设施则是完全数字化的设施。虽然当前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渗透,但农村的普及率却很低,仅仅达到了38%,大多数地区都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导致数字经济难以与农业农村的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
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各类信息数据都是丰富的经济资源,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价值,帮助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就目前看来,农村所获得的大数据范围较小,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不全面,导致部分工作被无意义地重复进行。相关数据无法进行互联互通,导致数据难以整合。同时,农村的金融需求较为碎片化,导致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整个共享体系难以发展[1]。
数字信息素养较高的人才是将数字经济融合于农村经济的强大竞争力,然而当前具备此类素养的人才较少,且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并未建立,导致人才匮乏。除此之外,许多乡镇级别的农村干部其自身并不具备数字素养,而培养的人才储备回村进行数字建设的情况也十分欠缺,大多数都选择城市就业,导致农村数字经济的相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较差,业务水平不高。
当前数字经济相关的行业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针对性的立法更没有出台,尤其在农村地区,法律法规的空缺更大。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对三农数据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农业部门无法自由公开数据资料,一旦将所有数据共享,则有可能让不良企业造成行业垄断,违背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并且过量的信息共享容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为农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法律法规的尚不健全制约了农业农村的经济中将数字经济充分融合。
加快农村的数字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实现农业数据的互通互联。首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工程在农村的建设力度,将信息服务推进农村基层,进一步对农民使用互联网与应用其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提高。其次,充分促进先进的信息数据手段的开发与普及,为农村金融的信息服务技术减轻障碍。再次,为了确保农村的数字经济方面的服务得以安全高效地开展,相应的支付体系、个人征信体系以及数据监管的体系都应当被建设起来。最后,农村的信息网络平台应当被全力建设,将其信息的覆盖面进行拓宽。
为了加快数字化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融合,数据共享的体系应当快速地建立起来。该体系需要包括农业生产的资源、运营、应用、服务等等流程。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将产业链的相关信息都进行合理合法的共享,通过数据分析将生产经营的相关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经营者对市场的行情进行及时的把握,优化自身在生产经营上的策略,完善经营的结构模式,进而增加自身的收益[2]。
当前需要加快培育人才的步伐。需要培养对农业有所了解,又能够应用数字经济技术的实用型人才。首先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数据经济的普及力度,让数据经济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职业教育的要求,对于理解应用能力较强的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其次需要重视培养数字人才,不仅是指在信息技术上较为专业的人才,还包括了具有一定数字素养的其他行业的人才。其次是要对基层的队伍进行积极的培育,激励数字经济能力较强的人才下乡引导农民。与当地的集体组织做好配合,起到示范的作用。最后是要利用“产学研”的新型合作方式,在农村建立国家级的重点性实验室,将科研成果结合农村的经济产业发展,融合贯通理论和实践,将科研力量彻底转化为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只有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才能确保经济融合的工作得以长久地实施。
为了做好与数字经济有关的风控工作,需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优化完善。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防范投机行为,避免金融行业不健康发展。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出台对应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数字经济市场的运行,加强对其的监管,有效避免行业垄断或其他各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农业数据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对数字金融的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和修订,明确权责归属以及规范的利润分配方式。
1.网络订单
在农村进行信息覆盖能够对市场当前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优化,农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网络订单,将相关数据的资源丰富化,有效化解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中产品销售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再根据供求关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传统的“以产定销”方式转变为现行的“以销定产”模式,有效减少了交易的成本,对产品的结构也起到了优化作用。例如通过新兴发展的直播行业进行助农活动,让一些具备数字化素养的人员进行农产品的直播销售,既能够让消费者直观地看到产品的现状,还可以扩大产品的销量。此类模式能够帮助各个行业以互联网为载体,将农业产品的相关信息实时共享,让客户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获得更新鲜的产品。同时还可以让广大消费者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监督,确保农业经营的规范[3]。
2.数字金融
当前农村的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三农经济难以持续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加强数字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已经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数字化技术能够将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手段融合金融服务,保障农村金融的数据化发展,进而满足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对于小微型的企业来说,其能够获得更多更专业的金融服务,帮助其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例如著名的蚂蚁金服就是与政府共同建设了大规模的数字金融平台,以农村中的小微型企业、农业个体户、留村建设的大学生等对象为核心人员,为其推出各项数据化的金融服务,联合多家金融企业,为其提供可靠的信贷、支付以及保险等金融帮助。
3.顶层设计
为了加快数字化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步伐,各个农村地区都应当依照国家的顶层设计以及各部门提出的战略规划,落实好相应的政策,通过积极试点与宣传突出案例来推动经济的融合发展。在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编制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保持信息透明。在共享信息数据的相关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村进行合理的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合作,通过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共赢。还需要优化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的布局,利用扶持性的有力手段对其进行引导,满足市场的广大需求。还需要对农村的治理体系进行完善,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数字化经济的推进,各地农村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其气候和环境都能够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其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当地农民也有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必须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经济规划,切忌套用模式而忽视了客观实际。
总而言之,数字化作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要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据共享体系、加快人才储备步伐、健全法律制度保障,通过积极利用网络订单、建设数字金融、加强顶层设计等途径来加快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帮助农村经济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