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畅 吴浙栋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很大。预计到2025年,在制造业重点领域,机电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达到450万左右。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的技师学院,更需要按照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加快改革发展,依托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确保产业升级、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促进新时代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1]。
在建立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机电类技术技能人才[2]。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企业管理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在经济粗放型发展时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红利和简单的生产需求。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一般企业只需要个别高技能人才,大部分员工一般只需要简单培训便能上岗生产。伴随着产业升级改革,传统的操作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即使是一线的操作人员,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技能素养。所以,生产技能人才结构必须加速由“金字塔形”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形”结构,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作用。
在先进制造领域,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来实现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制造业重点领域,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岗位需求。在智能制造趋势下,“机械换人”“柔性产线”等项目的推进,企业的操作工岗位减少并兼具维护职责,而机电类技能人才需求不降,持续增加;2.岗位技能。机电类人员技能要求倾向复合型,专业技术领域相关能力项权重较大;3.岗位培养。企业重视机电类相关岗位人才梯队建设及持续培养。
随着先进制造业的转型,企业不再需要大量的操作人员,而是需要设计工程师这样的机电类岗位的人才。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产品逐步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发展,因此更需要能够掌握一专多能的专业型高素质、复合型技工人才。传统机电类人才可能只需要掌握几个单一的技能,就能满足生产需求,现如今,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设备、工业互联网等已成为智慧工厂的“标配”,这对机电类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首先,随着制造业、工业4.0等现代化技术的革新,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不断升级,在实际生产中,依靠单一的技能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是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培养模式的升级需要变革。然而,现阶段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的技师学院,由于存在项目载体片面强调社会化考核题库对接,培养方式存在批量化、训练式、快速成长等现象,造成现有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单一、综合职业能力较弱,出现学院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与社会实际生产需求技能脱轨的问题。所以,有效开展创新型的技能培养模式,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师学院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仍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法”,教师大量地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需要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3]。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执行者,特别是在专业技能领域。当前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在相关实际生产工作岗位中历练过,缺少实际企业工作实践的经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部分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亲身经验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加强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的师资建设,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因缺少掌握新技术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教授自己擅长的技能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的都是空本领,不能适应企业实际生产。
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培养内容改革。产业需求的整合培养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展开:1.依托行业职业需求,开展核心企业的行业培养模式探索。要顺应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优化机电类专业技能提升方向,完善相关专业能力培养体系;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规格;3.沉淀企业岗位数据,调研岗位生产场景,明确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因着眼于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优化对机电专业课题规范的研究,以解决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重点,提高技师培养能力。要将生产岗位实践、项目课程学习、实践创新融为一体,提升学习职业综合能力的模式。第一,完善课程体系。完善机电类专业职业标准、教学标准、岗位标准、国家标准(机电类),积极调研岗位群及关键岗位的能力要求,梳理工作任务,整合及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通用能力及专项技能,作为职业技能标准。第二,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软、硬件课程资源,实现企业岗位标准向院校教学资源的转化。
拓宽研修途径,加强企业行业大师引领技师研修的进程。以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其技师研修阶段的培养方案分为复合技能、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教学实践、综合技能实践五个专题模块,采用“小组化—双导师制—学研产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对接企业现实需求的课题,完成技术改造和设备的研发。通过技师研修,提升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适用于校内学生的培养,而且要适合企业员工进行考证培养,作为共通相融的模块,方便教师授课及学员学习。首先,打造新的教学手段,将云学习引入培养中,让学员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学,提高考证通过率,强化技能人才的供给。其次,通过企业载体,推进企业机电类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教师要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将最新技术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中来。要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取证率,优化学员学习动力。再次,让技能人才切实体会到职业幸福感,为后续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能。最后,通过交流,使院校专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拓宽自身的视野,动态了解最新行业发展方向,倒推自身的技能发展,为优化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基础。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当地产业群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的需求出发,在解决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变革把课堂搬到企业,建立新型的现代研修模式,组建机电创客中心,培养提升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综合技能素养为核心,推进“小组化—双导师制—学研产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为智能制造输送真正所需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切实做好当地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