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工作探析

2021-11-22 21:16:04陈建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毕业生红色岗位

文/陈建军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工作中,让高校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内容,认同红色文化的内涵,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以昂扬的斗志做好就业工作。在全社会推行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下,将红色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既契合当下社会发展形势,也符合未来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1]。

一、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的重要性

事实上,加强红色文化学习在教育界并不是一种新的提倡,在小学阶段的课本中就有大量涉及长征、抗战等红色人物和故事,因此,对高校学生而言,在理解红色文化时,有一定的理论和情感基础,对红色文化产生的过程和价值也有相应的了解。这对红色基因顺利融入高校就业工作打通了道路,明确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的重要性,应从学生、教学、学校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红色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

目前,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多体现在知识方面的灌输上,属于理论层面,而高校就业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更需要体现在学生实践层面。理论知识的灌输有助于学生对红色文化传统发展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践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才能保证红色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这是思想上的创新教育,也是将红色基因扎根在新时期青年一代血液中的必要手段。大学生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希望,用红色文化感染学生,才能将无数先烈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递下去,把大无畏、大团结的信念与精神传递下去,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保持爱国情怀不动摇。

(二)红色文化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从而带动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长期、健康发展。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无疑是将先辈高尚的理想信念注入到下一代,完成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直观讲解、实地参观、音视频欣赏、感想记录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输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帮助学生完成正确“三观”的塑造,锻炼他们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此外,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师在重温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端正教学态度,提升教学情操[2]。

(三)红色文化对高校的重要性

将红色文化充分应用于校园,对于深化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对于中央重要文件精神的学习与贯彻执行情况、管理层对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红色基因是否能够全方位在高校扎根。高校教育质量的保证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要将红色文化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大力推进有关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建设,方能真正发挥高校的作用,深刻领悟红色先进文化和信仰,并将其作为无形财富传递至青年一代。红色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高校清除不良风气,弘扬校内精神文明,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万人,2022年将突破1000万人次。这个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意味着在社会岗位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与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相比,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更多地要从学生本身入手分析[3]。

(一)未形成清晰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对自身就业定位、岗位选择、就业前景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态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许多毕业生临近毕业依然感到“迷茫”,对就业行业、工作岗位等都缺乏清晰的认知。一是在校期间没有对社会各行业及岗位发展进行基本了解,造成选择上的盲目性;二是盲目追求高薪,并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就业选择,忽略了个人发展与企业前景;三是无工作热情,对就业态度消极,对工作的要求较低,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没有长远目标计划,从而丧失对未来和理想的追求。各类不切合当前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念,造成了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变化,不能将个人价值最大化发挥。

(二)毕业生能力与需求不匹配

就业过程事实上是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但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优质岗位有限,造成毕业生对热门岗位“窝蜂式”投递,部分岗位竞争压力剧增,而其他岗位却无人问津,导致岗位乃至行业发展不均衡、毕业生入职后发现不适应岗位等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毕业生个人能力和需求不匹配,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没有找准定位,正确认识个人发展方向和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在招聘时对毕业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未能充分与岗位需求相匹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毕业生个人未来在企业的发展高度,也会浪费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所耗费的大量成本与精力。

(三)就业环境引起就业心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我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攀升,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动力转为创新驱动,这些都会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就业环境变化。经济结构、经济风险、新兴产业等使整体就业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个人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了解社会形势、行业趋势,对个人的综合能力进行快速拔高,就无法适应行业变革产生的岗位需求调整,从而无法达成符合个人条件的就业[4]。

三、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高尚道德、职业操守、优质品格的形成,也对高校毕业生形成正确、健全的就业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工作中,可以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制定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社会实际以及与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就业计划、岗位规划等。

人才成为当前国际竞争实力的有力支撑,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教育基地,高校应正确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核心竞争力,培养人才后备军,让青年一代迅速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红色基因引领树立正确就业观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社会就业浮躁问题的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消极主义心态的盛行等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对创业就业问题产生迷茫,使大学生在就业与择业时,没有形成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发展对社会、国家的价值,并将个人就业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相联系,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主动抵制耽于享乐、沉于消极的观念,确保红色文化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红色基因引领提升个人能力

红色文化产生的背景和故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其蕴含的意志与精神在经历时代的变迁后却依然熠熠生辉。红色基因是由无数人民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代表着万千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坚强意志力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是个人与集体价值的不断重叠。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就业工作中,毕业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个人能力发挥的巨大力量。通过大量的知识学习、广泛的人际交往、丰富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同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拓展个人的可迁移能力,从知识技能到个人品质、职业素养,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能够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综合型人才[5]。

(三)红色基因引领主观能动性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一线工作者,除了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设备学习平台、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等内容之外,更应该注重利用红色文化加固学生的思想防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求教、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这是教育要实现的目的,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战火纷飞年代先辈的奋不顾身、珍贵情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之举,都能成为激励毕业生主动出击,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个人能力,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岗位调整时,能够迅速适应,调整状态,不被行业和社会所淘汰。

历经几十年的总结和考验,红色基因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已经与当代教育密不可分,其在育人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和感化力被无限放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红色基因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授课方法、理念以及个人素质方面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将红色基因不断延续到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成为引领高校就业教育思想、价值观与行为的核心文化。

猜你喜欢
毕业生红色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红色是什么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红色在哪里?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