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与指导策略分析

2021-11-22 21:16许文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岗位大学生

文/许文华

高校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紧密联系,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现阶段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虽然社会上许多企业积极开展学生招聘活动,但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应详细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案[1]。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较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来讲,要对其形成清楚的认识。

(一)内在因素

1.大学生的知识技能

学生入校所学专业与所学知识与其将来就业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如果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承接度较高,整体的就业率也会有明显提升。相处于同一专业背景下,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大学生就拥有更多的就业契机,但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过于匮乏,也会影响最终的就业率,如知识面过于狭隘、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等,就不符合岗位的招聘需求[2]。

2.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学生就业的第一要素,最为明显的是择业观。目前,大学生就业一般体现在单位和个人的双向选择中,需要双方确定,签订合同,产生合作共识。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偏差,这也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情况。所以,清楚价值观的标准及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3]。

(二)外在因素

1.政策因素

大学生应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搜集方法,参与学校组织的就业政策宣讲和就业指导讲座,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的最新情况,确保自身的择业更为科学化。目前,国家政策的拟定一般是结合社会需求、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所确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在科学且合理的就业政策支持下,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契合就业需求。

2.学校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目前,高校设置了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成立的时间短,在工作职能、内容和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主动分析,设计对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求职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组织实践活动,如专题讲座、实习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早寻找到符合自身职业需求的岗位。

3.经济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地区,一般科技、旅游业发展也比较快速,就业岗位数量也较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结构在变化和升级,要提高学生就业、创新的积极性,应将经济因素考虑在内,合理分析,自觉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客观需求[4]。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一)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监督和指导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需要政府在宏观引导下展开合作。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发挥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一,完善政策法规。为了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的顺利就业,政府积极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例如,鼓励学生到中小企业实习,或对自行创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等。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要跳脱传统就业思维的桎梏,创新增加就业渠道,拓宽就业领域,政府大力支持,引导学生积极创业,及时提出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动资金。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实行力度,对制度的实施进行细化,明确认识到对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5]。

第二,实施监督。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系列不规范的操作。对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做好就业市场的监督工作,避免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上当受骗,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过程,还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所以,政府对以人力资源中介为名坑骗大学生等平台要进行严厉打击,对未经许可登记、擅自从事人力资源中介活动的依法查处和取缔,创建良好的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禁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虚假学历,阻碍了诚信市场的建立。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能够保证就业市场实现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改善学生的就业现状

校企合作是建立一种互惠共赢的局面,高校与企业合作,也是产业向着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一个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双方相互促进。所以,高校要坚持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实习,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下的顶岗实践,能让大学生真正接触到职业岗位,切实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今后发展的需求。

以河南某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校企合作模式下顶岗实践活动的进行,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能使大学生尽早适应岗位需求。将竞争作为出发点,以职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现知识内化,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还可以拉近高校与企业的距离,全方位体现出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特点。例如,本科大三学生在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上生产和实践。从近年来的合作情况来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在顶岗实践中还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切实感受各个企业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熟悉相关的管理技巧,提高自身在社会领域适应能力,这是对大学生最好的考核与检验,也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过渡阶段。

(三)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心态,精准地定位,从更合理的角度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在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发挥自身在就业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今社会,拥有职业竞争力的人才,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大学生应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充实自己,转变就业模式,体现主角意识。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鼓励他们积极走进中西部基层,敢于自主创业,继而带动就业。

其次,理性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大部分学生对国企、外企和政府单位的求职欲望更加强烈,在择业上出现了“扎堆”现象,进而导致其他地区的岗位面临空缺局面。政府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积极把握机遇,精准定位,科学选择,切忌盲目跟风,而是结合自身的专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最后,科学评价。大学生应寻找适合的岗位,不要随波逐流。对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积累非常重要,任何工作的开展应从基层做起,要胜任如此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应理性分析,科学评价,正确审视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为日后迈入激烈的就业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有效培训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就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需要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分析。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有效地结合所学课程和专业知识,结合各个专业教师的基本特点,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人为本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该聘请校外专业导师或企业中经验丰富的HR,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专业性极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

打造一支专业程度高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需要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有效培训,方便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实现精准定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顺利就业。例如,某高校为了帮助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师有效地提升课堂操作方法与技巧,尽快适应课程教学新要求,开展职业规划和教师培训工作,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围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理念、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等,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事例,围绕目前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的形式让指导教师分析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并让大学生客观看待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培训课程要符合实际,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元化,这样才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性。

综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愈加重要。为此,做好就业工作,应从政府、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这样才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实践环境,解决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岗位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