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21-11-22 21:21刘国玲
读与写 2021年25期
关键词:阶段教学活动情境

刘国玲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广饶 257300)

引言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工作,更注重对学生的单向教育或沟通交流,在教学实践阶段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程知识,学生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教育管理,影响自己的课程学习效率。这种情形之下,教师所构建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不能有效配合教师开展相关工作,由此一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回归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1.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教师确定英语教学主题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文章。比方说在“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相关知识学习期间,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分为同一小组。探讨学习的主要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资料搜集,分析美国的文化象征以及基本特点。组长在教学活动之中,配合教师推进教学计划,并构建小组活动方案,优化合作探究互动的环节,组长与组员一起总结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学习思想。讲解美国白宫、自由女神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大学生在文化理解与表现的阶段,有自己的认知,学生彼此配合,讲解标志物的行程背景与基本特点。通过陈述或表演的方式,学生的动作夸张且表情丰富,利用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互动阶段,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也获得合作探究意识发展的机会[1]。

2.优化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互动

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创建更加真实可靠的场景,让大学生深入英语学习过程中,此时学生能强化自身的认知理解,是优化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定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化的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阶段,让学生表露自己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在过程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对新知识的认知理解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课堂学习情境之中,可以将富有创新力、想象力的内容充分展现,成为对话交流中的重要角色[2]。此时在情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沟通交流,并将表演活动集中进行,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对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得对话交流的表演性提升,大学生在英语学习阶段是充满创造力的,教学层次拔高,学生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最好是使用有意义的问题,设计有真实情景且较为新颖的活动。这时候学生参与实践学习阶段,就能完成对各类新知识探索学习的目的。

3.鼓励学生口语交流,实现互动学习

教师在上课之前设定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内容的展示。展现的形式,可以一次一名学生,也可以是多名学生配合完成的。展现的方式较为多样化,演唱、演讲、故事、表演等方式,都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台上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听完之后实现内容提问,展示着回答的模式,不用教师亲自出马,也能使用有效方法让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且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感较小,逐渐带入学习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互动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口语锻炼,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方法,能有效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4.优化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阶段,改进课程教学策略,需要优化应用教学技术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阶段,能够将多媒体技术优势展现,也更符合大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阶段的诉求[3]。在课堂教学实践阶段,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交流互动空间,让学生合理利用电脑、计算机、社交软件等等,能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化。教师使用经典的英文播放片段或视频内容,实现多媒体教学活动的优化。教师将经典的英文电影片段或短视频片段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能唤醒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将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转变,学生身临其境,必然能实现课程知识的深入探索,此时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显著提升。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合理利用互动教学方式,能突出英语教学活动的精彩之处,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互动的过程。教师分析互动教学的成效,也就是说在课堂活动之中,学生越敢大胆表露,越能掌握更多的课程知识,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不同形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阶段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教学的目标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阶段教学活动情境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