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仿写,以读促写
——结合几个课例谈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之思考与尝试

2021-11-22 20:41辛铁峰
读与写 2021年3期
关键词:诗节哈桑阿米尔

辛铁峰

(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是处理读与写的关系,由读仿写,以读促写,读写真正实现融合。以往,我们的课堂讲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简单地一分为二,如何将读与写实现融合,才真正的突出读写结合教学的真正价值。

1.由读仿写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起步。比如学习书法,需要有对临,背临和意临这样一个临摹过程,如果不临摹名贴,那就不可能学好书法。写作也是如此。朱熹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

常言道:“天下文章一半抄。”对于这个“抄”字应这样理解,直接抄袭别人的文章,那是剽窃;如果模仿他人的写作方法,巧妙地化用和创新,那就是高超的仿写。

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初中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训练过程。由读仿写主要从诗歌创作训练和片段模仿训练两种形式。

课例一(诗歌写作训练)

譬如我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少年歌》时,并没有带学生过多的分析文本,只是对文本作一个简单的了解,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模仿诗歌前两个诗节后,让学生大胆尝试诗歌写作。因为前两个诗节分别永恒诗的语言表现了少年的活泼和清纯,这两个诗节是并列的关系,我就借题发挥,让学生模仿着创作“秋”。

我要求学生抓住符合秋天特征的几个景物:如秋风、秋叶、秋果等,组合三个并列的诗节,二十多分钟后,学生的小诗初见端倪。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

【教学目标及重点】:

通过朗读指导《少年歌》,模仿第一、二诗节写一首小诗《秋之歌》

【方法指导】

先指导学生选择符合秋天特征的几个景物,用并列的诗节对这个景物进行写作

【学生活动】

学生当堂创作(如时间允许,可进行当堂修改,二次创作)

课例二(片段写作训练)

结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沈从文《端午日》中有一个典型的场面描写片段龙舟竞渡,指导学生对第二段赶鸭子进行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和虚实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指导学生分析龙舟竞渡场面描写技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和虚实相结合的手法)

(2)运用上述两种手法仿写赶鸭子场面描写以突出激烈之效果。

【方法指导】

正面描写可抓住鸭子的动作、兵士的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同时由眼前的实景如何展开联想与想象到虚景。

【学生活动】

(1)学生当堂模仿写作

(2)朗读并修改

课文龙舟竞渡场面描写片段: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下面是学生片段仿写优秀例文:

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进河里,鸭子立马四散开,兵士们脱掉外衣,纵身一跃跳进河里,奋力地追赶鸭子。其中一个兵士盯准了一只鸭子,不停地追赶,眼看快要追到时,鸭子像后脑勺长了眼睛似的,扑梭扑梭翅膀又游远了;有一个兵士趁鸭子不注意,从水里高高跃起,猛扑上去,牢牢抓住了一只大雄鸭,紧接着用手高高举起。两岸围观的群众此时也大声呼喊,加油声、喝彩声、鼓声、掌声不断响起。此时,看到此景,我想起了动画片中猫捉老鼠的情景。

2.以读促写

读与写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思辨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式的过程。阅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实践,是运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这句话点明了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皈。

作为初中学生,阅读应该由课内跳出来,抓住课外阅读。最近几年,在我校大力推进课外阅读。老师推荐学生读书书目,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喜欢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推动阅读成为一种真正的“悦读”,甚至师生共读,然后交流阅读心得,共写读后感,让阅读促使学生有写的欲望,写的冲动,真正实现了以读促写。

课例三

今年我向学生推荐阅读了一部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追风筝的人》,我与学生共同阅读,然后写了阅读后的感想,并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将阅读进行到底。下面就是学生和我写的读后感。

读后感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学生例文)

其实从翻开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样子红压抑的感觉写的。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过多修饰,而用细腻、朴实的话语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

它讲述了主人公——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故事。阿米尔是懂得父亲,更加偏爱于哈桑,然而阿米尔想获得爸爸的关心,为了自己的私心,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跟随父亲逃亡美国。然而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久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纠结的,是愤怒的,也是不解的。但最后还是释然了,也更觉得对不起哈桑,因此,一场救赎展开了。

阿米尔和哈桑亲密的友谊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也同时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也备受考验,然而结局是美好的,就像重新回到了阿米尔和哈桑童年时一起追赶风筝,在夕阳的余晖下,在欢笑声下,仿佛有回到来了从前,美好的结局也是美好的开始。

(教师点评指导:读后感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入手,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能借助理论性的话语支撑自己的思想,文章就更有深度了。而理论性的话语则更需要广泛的阅读了。)

读后感二 人性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教师例文)

一个故事,一次人性的自我救赎,更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

故事是凄苦的,因为阿米尔的自私,伤害了忠诚的哈桑,伤害了一段纯真的友谊。但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在多年后,阿米尔选择勇敢面对自己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敢于忏悔,最终实现的人性的自我救赎,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灵彻底从愧疚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这对阿米尔来说是幸福的。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和法规的根本。人性本有善恶之分。美国小说家纳·霍桑说过:“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人人都有可能因一念之差而做出让自己心灵谴责的丑恶行为,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思念,栽赃哈桑,逼走哈桑,从此,心灵被黑暗笼罩着,开启了他漫长而没有光亮的生活。

然而,阿米尔在经历了这段长期的心灵折磨后,勇敢地跨出救赎人性的一步,重回家乡,找寻儿时的朋友,找寻儿时的“风筝”,找寻儿时的罪行,用行动去忏悔,最终完成人性的自我救赎。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这是卢梭《忏悔录》中说的一段话。

一个人能面对自己人性的弱点,并去承认和挽救自己的过错,这是需要勇气的。卢梭面对自己的一生,敢于说出上述一段话,正视自己的缺点乃至罪恶,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

有一种行为叫赎罪,有一种勇气叫忏悔。自私、忏悔、赎罪……

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语文是一种生活,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生活是美丽的,因阅读与写作而变得美丽。由读仿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阅读与写作就是语文的真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犹如语文插上了一双翅膀,语文生活有了他们的结合,才能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猜你喜欢
诗节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采薇》里的深情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你何以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