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1-11-22 18:47陈秀春
对外经贸 2021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内容思政

陈秀春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一、课程简介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二年级阶段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翻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翻译标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结构、谋篇布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基于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能进行翻译校审和译本批评,提高翻译鉴赏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思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虽已储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但缺乏必要的翻译鉴赏能力、思辩能力及翻译技巧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换代,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早期的英语翻译教学已不再适应社会对英语翻译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英语翻译教学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更新课程体系,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二、课程教学创新情况

(一)创新理念及思路

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依靠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理论联系实践,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及案例分析教学法,设计逻辑清晰的教学环节、讲练结合以及提供优质课外学习资源,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通过加大过程化评价的比例,对学生产生约束,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思辨能力。课程设计对价值观的引领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从素材选择到翻译理念的传播,再到翻译范例的鉴赏,将翻译课程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思政价值有机融入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之中,形成“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学研结合、突出创新”的教学思路。

(二)创新教学举措

1.制定了“四位一体”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翻译专业通过分析创新人才的特质,结合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基于社会需求,提出了“知识学习、创新素质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翻译工作坊”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了“翻译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了“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提出了“强专业、重实践、重思政”的“三维”概念,构建了“三化”课程平台,即素质课程综合化、专业课程模块化、实践课程模拟化,发展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案例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互动,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3.整合了教学新资源。本课程团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出版了翻译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引进了先进的伊亚笔译教学系统,有效升级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前沿。

4.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打造出以“超星平台”+“雨课堂”+“腾讯在线翻译工作坊”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体系,全方位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翻译模拟实战教学,并通过网络分享课堂视频录像,共同点评,共同学习。

(三)创新方法及途径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紧扣专业前沿,紧扣岗位需求,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体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有效的衔接,做整合型的教学设计。例如在公益广告翻译与赏析教学中,结合当前全球正面临着新冠疫情之实际,从公益广告对疫情防控效果的讨论,到探索公益广告的翻译技巧,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这一实例融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教学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探索“做中教 做中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利用超星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讲练结合)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通过改革,本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的日趋现代化。

3.教学活动围绕主题主线,借助雨课堂引领课堂教学创新,采用翻转课堂,师生互问互答、主题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实例分析、范例赏析,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组织课程通过讲解案例,采用腾讯在线翻译工作坊+现场翻译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线上+线下”双向的课堂互动、及时的授课反馈和多样的授课形式等特点。以“公益广告翻译与赏析”为例,采用项目引入式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通过目标明确、任务分解、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实践等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连。

5.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优化教学设计,重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探索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教学评价采取过程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着重于能力考核。

(四)主要解决的教学“痛点”

1.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高素质”的翻译专业人才,强调“素能结合、知行合一”,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过去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

2.“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三化”课程体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解决了课程设置单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实践能力薄弱、素质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3.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升级,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改变了师资团队方向单一的局面,解决了教学环境孤立封闭,专业适用性较弱的问题。

4.多层次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学体系建设,解决了专业知识与综合运用脱节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泛理论化的局面。

(五)创新点

1.培养目标创新。确立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了“宽知识、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质量观,建立了多样化的成才评价标准,注重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课程体系创新。以“强专业、重实践、重思政”为三个维度,协调好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资源创新。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雨课堂实现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多元化、数字化、片段化,拓宽课堂的广度及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理念、方法“软件”与教学环境“硬件”良性互动,强化了环境无言之教的功能,构建了“全空间”育人格局。

4.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授课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方法,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翻译实践能力等。课堂上开展翻译范例批评与赏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则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5.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微课、翻转课堂,师生互问互答、主题讨论等多种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翻译鉴赏能力、思辩能力及翻译技巧自主探究能力。

6.思政元素凸显。课程设计对价值观的引领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从素材选择到翻译理念的传播,再到翻译范例的鉴赏,将翻译课程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思政价值有机融入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之中,体现了“思政教育应当盐入汤中”。

(六)推广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

(1)构建了新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重实践、强能力、创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采取边建设、边改革、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方法,积极推进翻译教学改革。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属于探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成果。

(2)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驱动下,学生整体专业水平能力得到提升。2016—2019 年专四考试的年级总通过率分别为28.66%、34.48%、48.17%、47.11%;而2016—2019 年专八考试的年级总通过率分别为11.11%、13.79%、12.94%、16.37%。这些数据表明,新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完成独立的项目任务,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1项省级“大创”项目已结题,1 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在研中。通过跨学科组队参赛的方式,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学生整体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4)促进了课程团队教研能力的提升。教学团队已于2016 年创立了一个院级科研机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均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三年来,共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 项,出版教材和专著各1 部,专利1 项;软件著作权2 项,发表教改论文8 篇。课题组教师曾获教学信息化技术省级奖项3 项。

2.应用价值

(1)建立并打通了“学校与社会、专业与市场”共担的教育路径。

(2)与企业紧密配合,掌握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和提升人才培养方案。

(3)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在新文科背景下,改变单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发挥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结合翻译教学特点,将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特点、学科前沿相结合,探索出以“超星平台”+“雨课堂”+“腾讯在线翻译工作坊”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讲练结合)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通过融合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拓展英语翻译教学,开展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增设综合型和自主创新型课堂活动,引入目前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对价值观的引领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从素材选择到翻译理念传播,再到翻译范例的鉴赏,将翻译课程蕴含的思政价值有机融入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之中,形成“强化实践、学研结合、突出创新”的教学思路,通过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