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探究

2021-11-22 18:47艾全海
对外经贸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人才职业

艾全海

(无锡金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72)

一、中高职对口贯通协调发展的政策梳理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曾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满足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方向。

2011 年8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为探索到2020 年形成统一协调的中、高职教育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意见》强调,在大方向上,要把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在切入点上,要对接产业,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具体的衔接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专业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过程、招生考试制度、人才评价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都给出了综合指导意见[2]。同时,《意见》还提出“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等协调发展组织形态构建的建议。从《意见》发布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看出该《意见》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而制定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的人才数量增速非常快,但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质量不高、办学条件薄弱和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凸显。为解决上述问题,2014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以下简称《决定》),其目标是加强机制建设,统筹教育资源,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最终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决定》的出台,体现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体量大内涵发展迅速。2017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该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4]。具体到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产教融合的“双优”措施,优化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产业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将职业教育与国家区域发展布局相契合,与脱贫攻坚主战场相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抓重点,集中发力,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骨干专业(群)[5]。在同年4 月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简称“双高计划”),提出指导性意见。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向现代化转型。其关键性要素在于教育资源的融合。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贯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对接,共同纳入到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产业与教育融合。职业教育与产业相贯通,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区域链有机衔接。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融合。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相互促进发展,将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与以产业群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建设相互融通,共同服务于我国现代化的的经济发展体系。上述关键性要素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相互贯通,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专业群建设思路的提出,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推进中高职融合贯通的专业群建设,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

二、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困境

自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对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就不断涌现,比如在人才培养上,探索实施“3+3”培养模式。以江苏为例,自2012 年开始,截至2018 年,江苏省共有54 个高职院校、117 个中职院校、120 个专业进行了“3+3”联合培养,占中高职对接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的80.4%。[6]随着中国产业大发展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自2017 年开始,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中、高职对口贯通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也在不断的迈进中。总结这几年的探索经验,我们发现,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存在以下几种困境。

(一)评价者主体地位

在专业群建设中,处于评价者主体地位的是学生,专业群只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载体,专业群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在专业群建设中,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中的顶岗实习、轮岗实习、认岗实习和跟岗实习等样式,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政府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地方产业升级,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搭建集政策、技术、就业为一体的资源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群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是关键。建设过程中,学生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接受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师资的调整,被动接受企业安排的岗位实习,学生的实习体验、角色认知、专业情感等方面应引起重视。再者,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对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需求也各有不同,学生的评价者主体地位的个性化需求更需要被忽视。

(二)专业群建设的功能定位应明确

2011 年8 月,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有明确规定:中职教育定位为基础性作用,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定位为起引领性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推进“双高计划”的背景下,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方案中,各自的功能定位却越来越模糊。在专业群建设中,大都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中职院校为从属,应很好的明确二者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生源问题,中职院校为解决毕业生能进一步获得提升教育的问题,都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实行合作,专业共建少,课程体系建设少,共建领域单一,共建分工不明确。

(三)双师培养应进一步加强

中、高职对口贯通专业群建设中的双师培养分为两种:一种是中、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另一种是校企教师对学生的共同培养。中、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共同培养体现在学校教育阶段,基于中、高职教育各种的功能定位,为提高专业群建设中学生的培养质量,需要组建教学团队,实现中、高职师资共享。企业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共同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实习和技能培训,基于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需要企业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和技术指导,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团队的打造是跨专业、跨学科、跨校际,建设中、高职师资共享很难做到。

三、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对策

(一)构建以行业为主导的组织形态

当前,中、高职对口贯通专业群建设的组织形态主要由三种,一是一校一系一群,即以一个高职院校重点专业所在系部为核心组建一个专业群;二是一校多系一群,即以一个高职院校多个相关专业所在系部为合作部门组建一个专业群;三是两校一系一群,即以一所中职学校、一所高职院校相同专业共同组建一个专业群。上述三种组织形态都有其弊端,存在的共同问题都是以高职学校资源为主导,无法弥补专业群建设中、高职功能定位不明的缺失。因此,可以建设虚拟专业群,以政府为指导,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建群,专业群建设单位除了多个中、高职院校以外,还有企业、职教集团、科研院所、实训基地等部门,各方共派人员组建虚拟专业群。[7]该虚拟专业群围绕产业关系、岗位关系、专业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重点产业升级的专业群建设圈层。该圈层不是以学校资源为主导,而是以行业为主导,将地方所有拥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囊括其中,以产业发展需要为抓手,集聚当地教育和技术资源。这样的组织形态,不仅能明晰中、高职教育功能定位,还能从更高层级上解决人才断层、脱节和重复建设的弊端。

(二)从学习者和需求者需求出发,转变培养视角

当前的专业群建设出现的普遍问题在于不能契合社会需求,说到底,就是培养的人才企业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学习者和需求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从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出发,转变培养视角和培养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种方法。

从学习者视角下进行专业群建设,要让学生愿学、乐学并学有所成。从需求者视角下进行专业群建设,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工匠”,更要具备“工匠精神”。因此,职业学校要制定一个学生愿学、乐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关注课程模块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知识的宽度、广度和厚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度。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课程建设,能科学配置学生学缘结构,有助于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组织机构要从协同创新层面出发,对相关产业领域的岗位群进行必要分析,整合社会资源渗透进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做到脑体结合、学做结合,使得专业群建设培养的人才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情感、专业认知、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以核心专业技能为引领,打造双导师队伍建设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升级的支撑点就是科学技术,地方产业群的集聚,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中、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培养基础型和引领型的技能人才为最终目的。因此,以核心专业技能为引领,打造双导师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双导师,一是企业导师,二是学校导师。从学校导师角度,在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中,学校导师要做到核心专业的中、高职教师无缝对接,学校导师既要具备中职核心专业的基础专业素养和技能,又要具备高职核心专业的创新专业素养和技能。这要求教师务必要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有实际参与企业技改的经验或能力,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从企业导师角度,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学生实习环节的教育培养,企业导师不能只起实习管理角色,重要的是要扮演“师父”的角色,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起到核心技能的传帮带和职业生涯指引者的作用。贯穿中高职学生培养始终的是核心专业的引领,在双导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服务意识和技术服务能力,从而增强专业群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

当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后发展经济着力点将放在实体经济上。[8]基于产教融合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专业群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鉴于前期中高职“3+3”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淀,中高职对口贯通的专业群建设进行的较为顺畅,但还有诸如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松散、课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中高职教育的探索上,留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猜你喜欢
产教人才职业
人才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职业写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