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每年的1 月5 日是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其创办于1985 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在历时两个月的冰雪节日活动中,寒地博览会、太阳岛雪博会、国际冰雕表演、冰灯游园会、冰雪摄影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还有中国雪乡旅游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佳木斯国际泼雪节、大庆雪地温泉节、伊春森林冰雪欢乐季、北极漠河冬至节等一系列冰雪文化活动为国际冰雪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其中,太阳岛雪博会2017 年建造的高达34 米的冰雪之冠大雪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雪人雕塑。黑龙江冰雪节日活动在展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精神面貌的同时,成为对外宣传、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主题。
黑龙江省一直秉承冰雪旅游与冰雪运动深度融合,以“赏心乐雪”为主题,促进双边人文体育交流,建立民心纽带相通。在太阳岛、防洪纪念塔、伏尔加庄园、雪乡、亚布力滑雪场、镜泊湖、大兴安岭映山红滑雪场等著名的冰雪景区举办冰雪赛事活动,如冰球赛、冬泳比赛、冰上速滑赛、冰壶赛等。自1959 年,黑龙江多次主办或承办全国冬奥会,是全国举办冬奥会次数最多的省份。2019 年和2020 年分别举办了中国冬季冰上马拉松和中芬滑雪马拉松。目前黑龙江共有雪山穿越赛等6 项国际级赛事活动,速度滑冰冠军赛等14 项国家级赛事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会等60 余项冬季赛事活动,助力国际冰雪节。
2019 年哈尔滨国际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1200 万人次,同比增长6.89%;亚布力滑雪度假区接待游客11.7万,同比增长14.10%,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冰雪的魅力,可以观赏长白山脉的壮丽景观。中国雪乡2019 年累计接待游客8.17 万人次,同比增长30.4%。扭秧歌、跑旱船、点篝火等活动为雪乡风景区的雪韵大街、梦幻家园添彩。2021 年,第二十届中国牡丹江雪堡落户江心岛,以“幻彩雪秀,酷玩雪堡”为主题,由“快乐相约”“福山寿海”“激情雪域”等六区六福布局模式构成。“福山寿海”文化体验区展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建党一百周年”等雪雕文化元素。“快乐相约”迎宾区以中国国宝熊猫和生肖雪雕为元素,塑造新春喜乐的气氛。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冰雪之冠上的明珠”为主题,以塑造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冰雪旅游品牌[1]。全力打造冰雪观光体验、欧陆风情、温泉养生、滑雪度假等六大类冰雪旅游产品,八大冰雪乐园,发挥“冰雪旅游+”的作用。齐齐哈尔市推出“鹤舞雪原”冬季旅游主题系列活动,强化“鹤城+”品牌影响力;牡丹江市实施“旅游+”战略,将林业资源、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商贸相结合,开发建设大湾滑雪场、牡丹峰滑雪场,举办冬捕节、与俄韩联合举办国际冰雪体育赛事;伊春市组织森林冰雪“微马”比赛,推出“最美雾凇话兴安”摄影主题之旅、“最美林海人家”民俗主题之旅、“中国林都,动感雪城”冰雪体育主题之旅等八大冬季主题产品,树立“林都雪城”品牌形象。黑龙江冰雪文化正在由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向品牌优势,打造冰雪文化全新增长点。
在冬季的黑龙江可以欣赏到许多特色的民俗景观,如街津口赫哲人家、白银纳鄂伦春人家、镜泊湖冬捕、梅花河狩猎场等九大冰雪民俗文化景点[2]。2019 年国际冰雪节日活动期间,哈尔滨举办了特色民俗表演,上演情景冰秀,开展“冰晶雪舞”等系列文化活动;牡丹江开展了“冰天雪地,美好生活”迎新春联欢会和冰上龙舟赛;鹤岗开展了第28 届“迎春杯”秧歌展和萝北县第9 届中俄界江滚冰节;黑河五大连池组织了“新春纳福”大典,体现了民俗文化和冰雪旅游融合的“诗与远方”意境。在2019 年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进行的第四届五大连池冬捕节中,当天共捕获3.8 万斤野生矿泉鱼,展现了北方渔猎民族达斡尔族的图腾、服饰和音乐元素,传承千百年来的冰雪民俗文化。2021 年1 月举办的首届“黑龙江冰雪非遗节”,呈现了蒙古非遗唱腔“呼麦”、马头琴演奏、赫哲族非遗歌曲、龙江非遗服饰等一系列冰雪旅游品牌,推动了冰雪“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文化底蕴厚重、蜚声中外,从冰城哈尔滨到北疆边城,从巍巍大小兴安岭到三江平原,从亚布力滑雪场到伏尔加中芬滑雪马拉松。对外传播是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在北京冬奥会的雪季迎来更好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外宣翻译工作直接决定着对外传播的效果。
外宣翻译在21 世纪初出现,并逐渐被翻译学界接受和普遍使用。李欣(2001)是率先使用外宣翻译的学者之一。之后,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非文学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审美欣赏,目的是唤起读者的艺术感受,而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交流,沟通信息。非文学翻译或应用翻译,如经贸、旅游、广告、科技、时政、新闻、法律等语篇翻译,从广义上讲,是以对外宣传为目的。但严格意义上的外宣翻译强调运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等媒体及国际会议方式,对外发表和传播中国的国情与社会,让外国人全面、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但也具有传播学的特征,是传播学与外宣翻译研究的结合。
张健(2013)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是以汉语为信息源,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外宣翻译的时代责任。近几年,有关外宣翻译的文献直线上升,但有关黑龙江旅游、民俗方面的外宣翻译屈指可数。许梅(2020)等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探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冯欢(2020)等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技巧,研究黑龙江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及文化价值。有关冰雪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尚属空白。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为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事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契机。要抓住北京冬奥会这一机遇,向世界呈现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世界,吸引更多国际游客走入黑龙江欣赏如诗如画、晶莹剔透的美丽画卷,感受酷炫精彩、极具特色的冰雪节庆、民俗风情和冰雪赛事,体验开放便利、合作共赢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外宣翻译这项重要传播工具正是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全力探索,进一步做好“冰雪故事,国际表达”。
在进行外宣翻译工作之前,要先明确“译”和“宣”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方面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来构建译文话语,另一方面影响采用何种评估标准衡量译文质量。外宣翻译是国家外宣工作的一部分,以国家对外宣传为预期目标,因此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外宣翻译中的“译”为手段,“宣”为目的,“翻译”是“外宣”的手段,翻译的目的是为国家对外宣传服务。由此,译者在冰雪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之前要厘清外宣翻译与汉译英的区别,遵循以下外宣翻译原则,有利于译者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的外宣预期效果。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为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外宣效果,刘亚猛教授建议外宣翻译的译者要提高西方修辞意识,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段,进行外宣译文话语构建。外宣话语的构建不仅要在语法上规范,语篇上注意行文逻辑,以西方受众所能接受的说理模式进行演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段论对外宣翻译有重要的启示,他使用理性(logos)来描述言词或论点,呈现说服力,即言说的逻辑,是一种演绎式的说理模式,通过论证、劝说,符合西方受众对修辞话语构建的预期,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大前提: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文化资源使得黑龙江成为国际游客冬季首选的旅游观光胜地。
小前提1: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包括冰雪节、冰雪赛事、冰雪景点、冰雪民俗、冰雪文化品牌……
小前提2:冰雪节、冰雪赛事、冰雪景点、冰雪文化品牌……具有国际声誉。
结论:冬季的黑龙江值得游览。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是否能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要取决于译文是否有效影响受众。由此,外宣翻译要以受众的根本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受众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为受众服务的宗旨。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发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受众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对信息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引起思想和行为变化。译者在外宣翻译中要使信息的编码清晰准确,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尊重受众的接受心理,消除或减少受众理解的偏差,将受众中心观念转化为外宣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外宣翻译在“以目标受众为中心”方面要遵守的三个原则是:一、外宣译文能让国外受众所接受;二、使国外受众受感染,才能使国外受众融入;三、与国外受众建立情感基础,引起情感共鸣,这也是外宣翻译的最高境界。
外宣翻译作为面向受众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是将某些事实呈现给受众,“在场”概念对外宣翻译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场”是修辞学理论中的概念,译作“呈现”,对翻译的启示作用体现在叙事建构。Mona Baker(2006)提出“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通过省略或添加的方式实现,目的是抑制、强调或铺陈原文中隐含的叙事或更高一层叙事的某些方面”。由此,外宣翻译要坚持我国外宣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外有别”原则,对翻译素材进行选择性采用。翻译家沈苏儒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之一也主张外宣翻译应贴近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外宣翻译工作者要针对“内宣”和“外宣”在受众、功能、性质方面的不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仔细审视、认真选择,创造“在场”,塑造和呈现国家良好形象,兼顾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外宣译者的出发点要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将原文转移到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身上,实现跨文化传播与交际的目的,这一目的影响着外宣译文的形式、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指出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表达型(“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它”型)和指示、呼唤、劝诱型(“你”型),将说明书、公共宣传品、通俗作品、通告等纳入“呼唤型”文本[3]。冰雪旅游宣传、广告、通知、报告及产品技术资料等信息型和号召型文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应考虑文本的交际功能,注重突出译文的“呼唤”功能,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号召读者行动、思考、感受并作出反应。
例1:Here you can experience holiday adventures from paragliding to mountain biking .And if you prefer to slip into your mountain boots in your free time, you will find a virtually limitless hiking paradise in and around Hochkössen.
例2:Travelers can ski and experience winter art, sightseeing, hiking, fishing, hot springs, folk customs, culture and tourism performanc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ch is typically the first in China to greet winter.
例1 为奥地利可森小镇宣传材料,例2-13 多选自Chinadaily。以上两个例句比较可以看出,例2 中travelers can experience...体现出译者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的方式传播文本的信息。冰雪旅游文化外宣材料应尽可能模仿或贴近目的语语言的写作风格,借鉴国外传播的有效表现形式,尽可能选用海外受众熟悉和习惯的词语和语用方式,对外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Covering an area of 600,000 square meters, the park features 21 sites of snow and ice carvings and sculptures this year.It is estimated that 220,000 cubic meters of ice and snow were used in its construction.
在例3 中,译者能够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的风格差异,照顾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心理,淡化处理,语言风格平淡朴素,重在信息传达,实现交际目的。
例4:In Mohe, a water-splashing performance, an international cross-country auto race, hot springs and hotpot have been readied to serve winter tourists.
例4 中,an international cross-country auto race, 译者有意识地采取适当的释译策略,使文本减轻受众认知负担,易于受众理解接受。Be readied to serve winter tourists 也体现出译者突出文本呼唤的功能,号召读者作出反应。
新闻等“信息型”文本和黑龙江冰雪旅游资料等“呼唤型”文本,可以采用交际翻译策略,用符合译语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表达原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信息共享、文化传播。由此,首要的是让受众读者轻松理解并影响其言行,因此,翻译时应采取归化译法,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而异化容易使受众造成很大的认知负担和信息负荷。归化是文化特征的诠释,异化是文化特征的保留。但外宣翻译不能采用“一刀切”,唯归化翻译法。归化和异化并非对立关系。归化翻译不是异化,异化翻译只能用归化的语言,异化翻译要落实在接受和文化中(郭建中,2008)。出于文化的互动交流,在黑龙江冰雪旅游外宣翻译中应既保留传播文化特色,同时为读者营造轻松自然的文本信息认知语境,以实现最佳的交际目的与宣传效果[4]。
例5:Workers collect ice from the Songhua River in Harbin, capital of northeast China’s Heilongjiang Province.Ice cubes collected from the frozen Songhua River will be used in decoration of the city.
例6:A child plays beside an ice sculpture on Central Street in Harbin, northeast China’s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dubbed China’s “ice city”, attracts tourists by making the best use of ice element, during the winter time.
例7:Harbin Ice-snow World received over 116,800 visitors and brought in 29.91 million yuan (4.28 million U.S.dollars) in revenue during the three-day New Year’s Day holiday in 2018.
例5 和例6 中,译者以workers 和child 的角度,展示了黑龙江的冰雪元素,营造轻松自然、引人入胜的语境和意境。但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也往往会受到本土意识的影响,例6 中的make the best use of 和during winter time 未顾及译语的语言规范。例7 中brought in 29.91 million yuan (4.28 million U.S.dollars) in revenue,按国内宣传方式输出,未顾及目的语受众的接受心理。
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下,向世界展示黑龙江民俗风貌、冰雪旅游节庆等等,单靠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是不够的,应适当采取归化策略、增译、减译或改译,既传递原语信息,兼顾产生读者效应,目标语受众理解、接受,使得受众读完后自然得到结论,符合他们对构建修辞话语的逻辑性期待,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从外宣角度讲,读者意识是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以译文读者的关注、认识和了解为指导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意识。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只有译文被译文读者理解,才能最终衡量译文是否正确和恰当”(2001)。诺德也将读者效应和译文效果看作翻译的首要准则。由此,外宣译者应重视译文读者的“社会知识”和“交际需要”等要素[5]。
外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本着读者意识,以译语语境中的读者为导向,采用编译策略,满足特定读者由于不同文化、生活阅历、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编译或变译时,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鉴别、筛选、分类,需要改变原文的行文格式,突出重点,使外宣信息的主旨更加鲜明,增加译文的趣味和可读性,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好奇心,提升外宣信息传播效率。译者不必拘泥于原外宣材料的行文形式,但需要突出原外宣材料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即舍形取义的编译策略,既忠实原文,又服务受众。
例8:A thick waterfall of ice that hangs hundreds of meters from a cliff awaits travelers at Jingbo Lake, and wild red-crowned cranes can be spotted in Zha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ome to one-fifth of the world’s habitat for the birds.
例8 中,译者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意识地对Zha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进行解释和补充,使读者顺畅获取信息。
例9:Wang is 71 years old now, and skies at Yabuli every week.His skis are stored at the resort, and he hits the slopes from dawn to dusk.“This is a natural ski resort!” Wang declared, looking around the forest and snow plain in front of him.
外宣翻译还要学会讲故事,这个办法十分有效,能够激起外国受众的兴趣,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解答外国受众的疑惑,兼顾读者感受和译文效果[6]。
例10:Local promotional initiatives, such as “Heilongjiang Province National Ice and Snow Activity Day”, which has taken place every year on Dec 20 since 2016, are also boosting participation numbers.
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往往会受到原语思维的影响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Heilongjiang Province National Ice and Snow Activity Day 和boosting participation numbers 明显拘泥于原语思维。外宣翻译不能只做字面翻译,应以目的语为归宿,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原文进行有意识地增删和调整,解释和补充,设法化解汉英两种语言在逻辑、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扫除读者理解和阅读障碍,提高信息传播的清晰度,突出外宣信息的主旨。
增译是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语言习惯、表达方式,通过一些短语或句子进行解释性翻译。什么时候进行增译?增译的目的是译出原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而目标语受众不甚了解的方面。一方面是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填补国外受众认知上的不解,另一方面是目的语行文的语法规则需要。
减译是删除国外受众不需要了解或难以了解的,又不影响整体外宣效果的信息。根据受众的需求和背景,对外宣材料进行取舍和摘译,凸显有用、有价值的信息,接近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认知能力和品位需求,提升外宣效果[7]。对原文的压缩与合并也是一种减译。压缩是用凝练的译语对原外宣材料进行浓缩,篇幅由长变短,信息量由大变小,增强可读性,提升外宣效果。出于语义连贯和易于理解接受,可将同类或有先后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外宣材料进行合并翻译。
例11:A visitor skates on ice near Jiuzhan Park in Harbin, northeast China’s Heilongjiang Province, (Jan.3, 2021.)
黑龙江这个地方有必要增译,补充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将原文隐藏的、省略的、压缩的信息进行补充,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有助于读者容易理解。
例12:In Xuexiang village, sightseeing paths, forest train rides and night skiing will spice up travelers’ experiences.
例13:Beiji village offers views of the aurora borealis, and Wudalianchi provides a visual impact with dark volcanic lava and white snow.
汉语旅游语篇中,夸张、华丽的词汇,四字句、平行对偶句、诗句等较多,但在外宣翻译时,结合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心理,有必要采用减译,例12 中的 sightseeing paths, forest train rides and night skiing,例13 中visual impact, dark volcanic lava 以具体、平实、客观的语言有效传达雪乡、北极村和五大连池的冰雪生活体验。
外宣翻译的最大标准是忠实、客观地再现原外宣材料的信息内容,表达外宣主体的目的意图,使译文通顺易懂,具有广泛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外宣翻译是一种宣传与传播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兼顾整体性和动态性及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实现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与冰雪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译者在语言层面可采用归化语言,注重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再结合意译或直译法。在文化层面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再结合增译或补译,更为有效地将异域冰雪旅游文化因子客观呈现给目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