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特性及纾困举措

2021-11-22 18:33徐睿卿李在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滑雪场冰雪旅游

徐睿卿 李在军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我国已由冰雪旅游资源大国逐步转变为冰雪旅游经济大国,正在向冰雪旅游经济强国迈进。然而,2020年初开始“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使冰雪旅游产业因其季节性与线下“体验”特点,遭受“疫情”重创,由最“旺季”变“淡季”,疫情的反复使冰雪旅游频频处于“休眠”状态,销售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整个产业陷入低谷,产业敏感性与脆弱性凸显。如何拨云见日,辩证面对疫情对冰雪旅游产业的影响,找到“解药”,补短板、强弱项、抓机遇,把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趁势而上,让产业链协同发力转“危”为“机”推动新业态融合发展,成为冰雪旅游产业恢复“元气”的首要选择与重大课题。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调研访谈法,通过冰雪场馆实地调研访谈,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与存在困难。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访谈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分析疫情下冰雪旅游产业所呈现出的特性,加以研判冰雪旅游产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疫情后面临的问题,以此提出纾解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举措,以期为冰雪旅游产业恢复运营与快速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冰雪旅游产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1 疫情下的冰雪旅游产业特性

1.1 产业经营收入损失严重

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氛围的越发高涨,冰雪旅游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冰雪旅游已成为冬季旅游与冰雪经济的双核心产业[1-2],拥有着极大的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冰雪场馆积极响应国家抗击疫情号召,一旦疫情反复,滑雪场地进入关停状态。这种局面无疑对产业冲击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7—2018年冰雪季参与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收入为330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22%。[1]2018—2019年冰雪季参与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4亿人次,收入为386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7%、17.1%。[3]据此2019—2020年冰雪季参与冰雪旅游人次与收入,按照前两年增长平均值计算,分别增长14.85%、19.55%,将达到2.57亿人次,收入达到4615亿元。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2020年冰雪季冰雪旅游参与人次与收入将折半甚至更多,损失达到2000亿元以上。

以吉林省为例,随着冰雪强省战略的实施,初步形成了冰雪产业发展格局,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冰雪旅游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双创新高地,投资新热点,以发展成为冬季旅游支柱性产业,受疫情影响整个冰雪产业链条经营受损。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吉林省以冰雪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业总收入受疫情影响预计减少1100亿元—1200亿元。[4]

1.2 持续时间较长

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依靠的是人员“流量”,春节、2月及3月是冰雪旅游高峰期,参与人次占到整个冰雪季的40%—50%,其中正月初三至十五又是高峰期中的最旺期,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均错过。以滑雪场为例,每年自11月中下旬“开滑”至来年的3月中下旬结束,不同区域正常营业一般在100—120天左右。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的滑雪人次下滑至1100万左右,同比下跌47.37%。[5]由于产业特点所限,室外冰雪场地主要依靠冰雪季开展冰雪活动与大众娱乐,一般产业恢复生产是疫情过后就可以有序开展了,随着2021年的冰雪季的结束,冰雪旅游产业受影响不仅是当下1-2个月的问题,而是要等到下一个冰雪季的到来。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室内四季冰雪场馆越来越多,可以实现全年运营,但其分量占比产业总量较少,而且客源仍主要集中于春节档与寒假档。室内冰场经营主要依靠冰雪运动培训与相关赛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1月底全国暂停线下培训,集中于春节、寒假开展的冬令营与集训活动全部搁浅。

1.3 敏感度极高

冰雪旅游产业是以满足消费者服务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服务业,其基本特征是人员流动性强,离开了人流冰雪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冰雪旅游是与体育产业、冰雪产业、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等多行业高度融合的产业,尤其与旅游产业具有较多的共性特点,“吃、住、行、游、购、娱”也是冰雪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要素,依靠的是人们的参与数量,是高度聚集性产业。冰雪旅游显示出极强的参与性、体验性、再消费性、对资源较强的依赖性、健身性与休闲性、民俗性与节庆性,[6]冰雪观光(冰雕、雪雕、冰灯、雾凇)、冰雪运动休闲(冰雪竞赛、冰雪娱乐)、冰雪节庆活动、冰雪民俗游乐等都会出现大规模人群聚集。而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安全是首要前提,是人的本质要求。冰雪旅游产业又是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的产业,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以及各种活动,消费过程的服务链长,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恶劣暴风雪、严重雾霾等天气及交通受阻,均会对冰雪旅游产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性较大,人传人严重,若不采取及时果断的“隔离”防控干预,一旦在人群聚集场所出现病毒传染,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对人的活动进行刚性限制,进行禁足,减少人与人接触,阻止人员流动,以保障人身安全。这种局面使得冰雪旅游企业表现出对“疫情”的高度敏感性,一旦遇到类似疫情、灾害出现,对冰雪旅游产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没有“防火墙”,使其带来的影响更是极度敏感,表现出简单粗暴式的激烈与直接。同时,冰雪旅游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完善过程,就更加增强了其产业应激敏感性影响。

1.4 抗风险能力偏弱

在“疫情”与灾害面前,抗风险能力弱是产业中小企业的先天缺陷。近年来,冰雪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准入门槛较低,特别是国家和地方系列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明显,滑雪场、冰场等冰雪旅游核心产业投资融资成为热点。滑雪场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状况是冰雪旅游产业的晴雨表。目前全国770家滑雪场,按照核心目标客群主要分为旅游体验型(占比77%)、城郊学习型(占比20%)、目的地度假型(占比3%)。其中600家左右旅游体验型滑雪场属于中小型企业,基本均处于“一季养四季”模式。滑雪场资本少、规模小,综合实力较弱,尤其是2019年新建滑雪场,由于这些滑雪场前期投入大,多为贷款投资建设,自有资金有限,复工困难,抗风险能力偏弱,倒闭风险增大。冰雪旅游产业抗风险能力偏弱也是其产业脆弱性表现。

2 疫情过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2.1 消费优势

冰雪旅游受全国旅游经济体量影响较大。自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8%、16.7%,远高于同期我国GDP与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7]早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2019年我国GDP已达到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旅游收入近6.5万亿元人民币,体量之大。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快速发展,借助北京2022冬奥会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东风”,冰雪旅游正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冰雪资源正在转化为冰雪经济,“冷资源”成为“热经济”,我国2018—2019冰雪季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734元,2018年国内人均旅游消费为926元,冰雪旅游是国内人均旅游消费的1.87倍。[8]冰雪旅游人均停留时间长,已成为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方式。预计到2021—2022冰雪季,全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其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可以确定的是,人们对冰雪旅游的消费需求仅是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暂时停止了行动,被迫临时抑制,其作为冰雪旅游消费者的客群并未改变或消失。虽在今年受到消费总量影响,但不会改变冰雪旅游总体长期向好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政策优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国家和各部委、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打赢防疫攻坚战,稳定金融、教育、市场多方面的政策。针对冰雪旅游产业,不同地域部门分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自2020年2月开始,北京市体育局印发《关于申请受疫情影响滑冰滑雪场所水电补贴的征集公告》。[9]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了《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支持文旅企业发展的13条政策措施》,[10]重点突出,对旅游滑雪场和冰雪旅游景区给予资金补助并说明补助细则,扶持冰雪旅游企业渡过难关。3月,河北省体育局与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印发《关于疫情影响下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11]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金融服务费用、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大对体育企业的扶持力度。随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冰雪旅游产业必将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2.3 产业优势

冰雪旅游产业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不仅产业链长,而且融合度高,涉及行业多元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围绕冰雪场地运营与装备制造业相连,包含着冰雪场地日常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研发与使用(如造雪机、制冷机、压雪机、索道等)。围绕服务于冰雪旅游场馆与餐饮、住宿、交通等相连,同时配套冰雪教学培训、场地救护及安全,以及冰雪赛事、地产、媒体等系列关联产业。围绕为消费者服务包括信息(线上线下)、个人装备、教练及各类需求服务产业,[12]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总体判断,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以滑雪产业为例,从滑雪人口年均滑雪次数来看,2018年,奥地利滑雪人口年均滑雪次数高达6次,位居全球第一位,我国滑雪场人均滑雪次数1.49次,我国一次性体验者人数占比为75.38%,[13]冰雪旅游产业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随着北京冬奥会这一重大事件与广大群众冰雪旅游消费需求驱动,以及在国家一系列冰雪产业政策带动下,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多个方面参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资料显示,我国冰雪旅游投资呈现规模化、大众化、多样化及国际化特征,2017—2018年冰雪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400亿元,2018—2019年为6100亿元,同比增长13%,集中涉及冰雪旅游商业项目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尤其在国家与地方冰雪旅游高度扶持下,项目立项建设正处于投资建设高峰期。我国的冰雪旅游市场巨大,到2021—2022冰雪季冰雪旅游将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92万亿元,冰雪旅游具有巨大的投资前景。[1]

2.4 市场反弹优势

如前所述,虽然冰雪旅游受疫情影响,行业产业处于暂停状态,各项冰雪赛事也受到暂缓,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冰雪旅游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特殊环境的具体判断。经过近几年的强力助推,参与冰雪运动、开展冰雪旅游已深入人心。尤其在人们经历这段较长的疫情过程中,对人生价值观与消费理念将产生巨大转变,从媒体、网络、微信圈等等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健康、健身休闲等需求更加重视,冰雪旅游所呈现的参与性、体验性、刺激性,以及提供的身心体验、休闲健身等项目,市场前景蕴含巨大发展潜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压制的冰雪情结与需求必将在疫情结束后呈现反弹。由于冰雪旅游受季节影响较大,笔者判断在2021—2022冰雪季将迎来冰雪旅游发展高潮,冰雪旅游需求将集中爆发。

3 恢复运营后冰雪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冰雪旅游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剧

冰雪旅游产业受季节性限制。如前文所述,冰雪旅游产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由于疫情造成运营中断使经营者面临会员卡退卡或延期、工作人员工资、场地器材租赁及维护等费用成本将对中小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冰雪旅游产业回报期较长,部分企业体量较小,收入单一,自身资金周转困难,抗冲击能力较弱,将面临破产倒闭的窘境。这种经验风险有可能沿着供给链与担保链纵向与横向传导,易引发局部性危机。尤其是新建场馆更易受到突发外部环境影响,如2019年建成的某冰雪大世界,投资8.5亿元,打造了同类产品5项之最,占地面积最大、最长雪雕群、最长冰滑梯、最大冰雪体量、最高冰雕火炬,结果为应对疫情,开园后一个多月就暂停营业了,亏损超预期。

3.2 恢复运营后成本增加

目前防控疫情工作繁琐,国外疫情发展凶猛,造成近期国外输入性病例增多,并显现出输入性病例再传染情况,防控疫情持续多长时间能够彻底结束不好预测,在此之前防疫措施将持续进行。冰雪旅游企业收入减少的同时,人员工资、税收、场地维护等费用只会增加不会降低。同时,为保证安全,在运营过程中将提出严格防疫措施要求。疫情状态下“运营压力更大,防控要限流接待,挽回损失增收可能性小,增加成本的同时还要重点防控疫情”正是经营者的心声。不同的地域对恢复运营的滑雪场就疫情防控方面就提出了严格要求,滑雪场自身也做出了严格规定,如吉林市的万科滑雪场、北大壶滑雪场规定:一是对场地卫生、餐厅等提出具体要求,二是严格规范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措施,佩戴口罩、身份实名制,人与人之间保持至少1.5米距离,每个吊椅和吊箱不超过2人同乘,预订酒店每间客房仅限1人入住。三是对滑雪场进行限制流量控制,万科松花湖滑雪场每天接待滑雪客人不超过3000人,北大壶滑雪场每天接待滑雪客人不超过2000人,而且只接待吉林省户籍且符合疫情防控的游客。这些防控疫情措施无形中又增加了运营成本。

3.3 “一季养四季”运营模式亟待破解

在冰雪旅游产业中,除了少数室内冰雪场馆外,多数旅游企业处于“一季养四季”的经营方式。如何破解这一模式进而实现四季运营是冰雪旅游产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受此次疫情的影响,使“一季养四季”经营方式弊端更加凸显,产业经营受制“冰雪季”越发明显,在冰雪季具有季节垄断性优势,但非冰雪季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经营风险加剧与运营成本增加将倒逼冰雪旅游企业进行转型发展,这次疫情成为推动形成四季运营模式的重要契机。目前全国720家滑雪场,按照核心目标客群主要分为旅游体验型(占比77%)、城郊学习型(占比20%)、目的地度假型(占比3%)。只有3%是目的地型滑雪场,90%以上滑雪场仍处于“一季养四季”模式,[5]造成非雪季的资源闲置、营业额微弱、工作人员流失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在非雪季吸引更多的游客消费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冰雪旅游企业当下面临如何针对自身资源优势,开发设计具有独特性的非雪季项目,拓展更多固定的、独有的客群等具体经营问题,进而形成与同类企业错位经营格局。

4 新冠肺炎疫情下积极纾解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举措

4.1 充分发挥政府机制的有效协调与扶持作用

政府对于引导辅助冰雪旅游产业复工运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出真招,真正做到减税、让利、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首先,政府要根据冰雪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发改、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协同联动发力,进行资金扶持与补贴,在税收、土地、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消费政策,做到积极引资、引技、引智,扶持企业渡难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实施“以奖代补”的政府资助方式,不断激发冰雪旅游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冰雪旅游企业准入环境。其次,政府要鼓励冰雪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四季融合经营发展,政府根据企业项目可行性发展报告,进行评估,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形式,增加公共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帮助冰雪企业实现新“造血”功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冰雪旅游企业推进智慧化建设。最后,要加大宣传推广,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的推广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制作宣传冰雪旅游产业全产业链的形象广告片、纪录片,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使冰雪旅游产业遭遇疫情重创后,能够在政府专项政策引导下重建信心,积极、有序渡过难关。

4.2 积极打造冰雪旅游新型业态

疫情过后,休闲健身需求“积压”与全民健康意识深度觉醒必将迎来大爆发,冰雪旅游企业不仅要做好下一个冰雪季消费反弹需求准备,更要积极探索谋划非冰雪季经营项目,不断壮大关联产业。冰雪场地域广泛,可充分发挥资源特征优势,开发多种休闲娱乐健身项目产品。一是增强本产业产品体验性与参与性,丰富产品供给,积极引进新模拟设备,不仅要利用滑雪模拟器开展滑雪培训,滑草替代滑雪,而且要开发在线游览,实现冰雪旅游实景虚拟游玩体验。二是要积极发展休闲运动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基地等不同季节旅游载体,建设休闲健身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休闲度假、赛事观战、运动体验、民俗观光、节庆会展等多种项目和特色的旅游路线。三是要设计研发多种趣味形式的旅游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广泛参与,打造形成冰雪体验之旅、文化之旅、康体养生之旅。

4.3 深耕冰雪旅游产业产品与服务

冰雪旅游产业是平台经济,核心价值在于消费者体验。冰雪旅游企业整合自身优势,借助互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培育冰雪旅游新业态,打造5G智慧冰雪景区,积极构建“冰雪运动+互联网+流通+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企业智慧化建设,深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冰雪+”“+冰雪”等开发创造新产品,做精做深企业产品与服务,不断适应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增加冰雪旅游过程中的社交性、互动性等附加值,满足参与者对冰雪旅游的升级化体验。同时,进一步深挖开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四季运营模式,创新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理念,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优化配置,强化冰雪文化引领作用,融冰雪与生态观光、休闲运动、养生度假于一体,加强合作,形成行业联盟,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谋求共赢,这些将成为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5 结语

冰雪旅游产业作为以人的“流量”为基本特征的产业,高度依赖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高度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冰雪旅游的敏感性直接作用于冰雪旅游企业生产,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就算未暂停营业,但由于消费者将出现极少参与的情况,在短期内也会对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整个行业出现停摆,冰雪旅游产业脆弱性随即出现。产业的脆弱性,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内的救助方式得到“休养”“生息”与恢复,进而才能实现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疫情恢复运营后,国家各级政府对产业的施救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对产业的应对措施与政策扶持决定着冰雪旅游产业的恢复运营能力。其次是企业的自救能力与从业人员的助救能力,冰雪旅游企业能否留住从业人员,从业人员与冰雪旅游企业能否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依靠的命运共同体是企业能否恢复运营,走出困境,创新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猜你喜欢
滑雪场冰雪旅游
18位农民建起南方高山滑雪场
云上太行滑雪场投资20亿元即将开业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点燃了滑雪激情
旅游
冰雪幽默来袭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新疆3s级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