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城建大学 孙淑锦 化岩
高校美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应该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贯穿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高校美育应该以理论为指导,塑造学生的文艺素养,通过相关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形成崇高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理想,通过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理想,为社会培养综合人才。因此,高校美育是利用自然环境美、艺术美、科技形态美以及社会形态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为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虽然美育思想在我国出现比较早,但是却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孔子早期提出“六艺”,奠定了美育在国内的发展。随之历代先贤对“美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和补充,但是具备现代美育理论的《审美教育书简》在19世纪才逐渐传至国内,从此,美育逐步在中国高校发展起来。由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育思想才彻底进入中国。仇春霖教授的《大学美育》和杜卫教授的《美育论》《美育学概论》等论著介绍美育的发展和历史,杜卫教授从人性的角度对美育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研究。在这种形势环境下,高校呼吁并重视起美育的积极作用,以便最大化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于融媒体和高校美育的相关文献比较少,但是在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努力下,高校美育发展迅速。首先,现阶段很多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在线上线下进行美育相关实践活动,高校美育在国内站稳脚跟;其次,从事美育教育者对美育教育逐渐重视起来,且美育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现阶段,高校美育专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大多数高校美育主要在人文社科课程中设置,挖掘学生美育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虽然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下要求高校设置美育课程,但是没有形成明确性的规划,使得国内出现“文盲不多,美盲多”的现状。同时,很多高校对美育的认识不足,将美育与艺术画上等号,觉得美育是艺术生的事情,完全忽略了美育功能的认识。对于高校美育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媒体对于高校美育的创新策略改革意义重大。
美育理论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活动必然产物,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需要对这一定义进行深刻且准确的认识,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对于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美育是对于美学的一种教育,是教育学和美学的有效融合,使得两者共同发展,相互进步。美育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其他课程实现对于美育的教育,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美育教育,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使得美育与德育实现有效的融合。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行为进行教育。同时美育又称为审美的教育,利用艺术、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对美的有效感知。也有学者认为,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的欣赏和审美的表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美育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完备学生人格。相较于中小学阶段的美育教育,高校美育因教育环境(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自由和学生思维比较成熟等)的特殊性使其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美育不仅仅是对于美的事物的感知,还应该具备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更有甚者,是对于人生理想的影响,引导学生用美塑造完美人格。
(一)高校美育观念存在误区,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化”。当前美育的教育实践工作存在一系列的误区:第一,对于美育的理解限定为艺术的教育。所谓艺术教育是对教育者通过一系列的培养使其形成特定的艺术能力。美育则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情感,重点关注学生对于“美”的精神的熏染和培养,在内心深处呼唤人对于美的创造。因此,美是教育的手段,美育是对于学生对于美更深层次的扩展。第二,高校将美育和美学视为同等效用。但美学只是知识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美学理论基础,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化发展。第三,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从属关系,但是德育是理性的,是对于“礼”的教育,利用现实的道德标准,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而美育体现的是感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让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美的事物,使得情感得到升华。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过于功利化,主要是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甚是缺乏,造成高校技能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美育教育出现边缘化局面,严重影响中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认为美育活动是“奢侈品”活动,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未来发展上,更多学生愿意提升自己的技能,不会过多参与各项审美的活动,造成学生审美能力的缺失,精神危机严重。
(二)高校美育师资力量缺失,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高校美育建设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国内缺乏对高校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保障机制,造成美育动力缺失,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形成,同时缺乏必要的美育培训,教师自身缺乏对于美育的认识,不能有效掌握美育的教育方法,不能及时对美育思想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设计当中,使得美育课程教学质量严重受限,严重影响美育的实施。同时,高校美育课程不够健全,开设的课程数量缺失,除去必要的艺术院校,其他高校不设置美育的课程,即使开设课程,但是覆盖面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美育课程的发挥;甚至课程形式比较传统,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方法,课程形式单一且不具备新颖性,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美育课程的开设过于形式化,学生选择美育课程,不能足够重视美育课程,仅仅是为了完成必要的学分;还有就是缺乏向专业课程的融入与渗透,应该将美育融入文化课当中,使得美育与学生充分联合起来,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正确审美价值的形成。
(三)高校文化美育活动功能不足,学生审美意识弱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完成对学生教育的环境因素,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于美的感知和认识。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需求,影响学生个人情感、人生信仰的体验,促进学生健全性发展。作为高校,重点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化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现阶段学校相关美育的活动严重缺失,学生审美意识出现瓶颈问题,校园文化活动未能及时弥补美育教育。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优势地位更加明显。融媒体环境下的美育教育打破传统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在便捷的维度环境空间内求得真知。且融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富有触感和真实性,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新鲜事物和知识的力量,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融媒体使得美育资源更加丰富。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有效地丰富了美育的内容和形式。融媒体环境下,使得高校美育能够快速发展,融媒体成为现实美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实现闭门不出,观看音乐会;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完成博物馆物品的展览;通过慕课网的建设,使得学生完成对于知识的提升。通过融媒体平台,丰富高校的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虽然网络形式美育的优势突出,但是不能忽略现实环境的困境。特别是网络恶俗文化吸引学生的视觉,大大降低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融媒体环境下,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融媒体形式使教学更为多元化。传统的美育教学模式,是在学校课堂上进行,从原来教师单纯讲授到教师和学生互动,课堂主导方向由教师把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融媒体形势下的教学和学习,有效避免对学生的灌输式的学习,有效弥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最大化发挥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寻找自己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习,实现学生充分利用现实资源促进自己的进步。
美育教育,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下,把美育教育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方法。究其本质来说,美育教育通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识,激发对于学习的幸福感,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专业技能的创新,有效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融媒体环境下美育创新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