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风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薄弱,积累的科学知识相对有限,无法充分理解一些复杂的科学现象,这间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增强其学习科学知识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1]。启发式教学主要包括开放性教学和封闭性教学,其中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而封闭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封闭性问题[2]。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确提问的时机和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进行开放性教学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角度巧妙地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而提升科学探究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采取为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3]。
比如,在进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食物,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吃哪些食物,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针对学生选择的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种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如果学生表达不完整,教师可以进行补充。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食物,以食物间对话的形式说一说食物蕴含的营养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讲一些关于食物的小故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5]。在小学科学教学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科学知识展开探究[6]。在探究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的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把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现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声音在不同状态下的传播规律。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当小组完成实验后,教师让小组选出代表,在班级内发表小组的结论。在此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师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深入分析小学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与生活中的点滴联系紧密,因此,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能使学生真切地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7]。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未能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仅关注对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将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8]。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片面的认识,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科学就是科学发明和研究,距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探究方式进行教学,将实际生活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能使学生真切地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消除科学学科与学生的距离感,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9]。
比如,在教学“和动物交朋友”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和父母一起到动物园或户外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并尝试与这些小动物近距离接触,拉近与小动物之间的距离。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并注意观察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尝试将动物的外形画下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猜一猜彼此画的是什么小动物。经过讨论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蚊子的图片。夏天蚊子十分常见,时刻出现在人们身边,靠吸食血液生存。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一下蚊子的生活习性,然后重点讲述该怎样防蚊,在被蚊子叮咬后应如何采取止痒、消毒措施。这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听得非常投入、认真,发言也十分积极。
小学科学不仅注重事件发展的过程,还注重对事件结果的总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0]。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意识[11]。比如,在进行“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发出各种声音,然后让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速度,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高效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