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模式培养策略研究

2021-11-22 17:16徐海艳
读与写 2021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导图文章

徐海艳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镇前蒲泊小学 河北 唐山 0640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除了要引导学生发展语言能力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小学语文学科素养也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营造开放环境、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主题交流、借助思维导图和通过群文阅读六个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模式

1.1 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于大胆的思考与想象,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并对所学知识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1.2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过度依赖教师,甚至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同样不盲从于权威;另外也不迷信书本,不会根据书本思路走;不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式,敢于打破传统。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的独立思维,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去判断与理解。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批判勇气的培养。[2]

1.3 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理解所学知识,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并将其系统的总结在一起。逻辑性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有效提升。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模式的培养策略

2.1 营造开放环境,鼓励积极发言。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例如在学习《司马光》时,学生需要感悟司马光的品质。于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先让学生分析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再根据这一事情感悟司马光的品质。有的学生认为司马光很聪明,砸缸之后,水流出来,小孩不会被淹死,同时也可以从洞里钻出来;于是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反应快的人。但也有的学生认为司马光砸缸肯定是从外面向里面砸,那么缸的碎片会不会溅到里面去,伤到里面的小伙伴;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考虑的不太全面。学生的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提出了新的可能,虽然与本文探究的目标不太一致,但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此时教师就要予以支持,并且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而由于获得了教师的支持,学生在之后的探究中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产生了积极作用。教师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表达、敢于表达,最终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形成。[3]

2.2 联系实际生活,挖掘阅读深度。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与探究,以促进学生挖掘阅读的深度,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花的学校》为例。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疑问,像为什么花的学校是在地下,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放假,为什么它们的家在天上。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比如如果种花需要做些什么?学生就会想到种花需要浇水、施肥,进而联想到正是因为下雨,种子发芽,从地下钻出来,所以才会说下雨的时候花朵会放假。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理解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另外,当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语言时,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童真童趣以及作者丰富细腻的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断挖掘了本篇文章的深度,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学生受到文章的启发,其创造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很大部分受到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挖掘阅读的深度,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模式的良好发展。[4]

2.3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发散思考。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当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例如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教学中,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认为主人公表演的大老虎窝囊吗;主人公在最后也没有想通为什么表演老虎的时候一定要表演豁虎跳,你认为在表演老虎时必须要会豁虎跳吗,为什么;想一想,如果主人公会豁虎跳,会发生什么;等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了不一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在舞台上表演时还是要会豁虎跳的,因为这样才精彩,表演就是要精彩的;有的则认为表演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学会豁虎跳,如果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老虎的凶猛也可以,重点在于主人公并没有表现出老虎的凶猛。另外学生还发散思维,想象当主人公学会豁虎跳之后,也可能会因为其他失误被嘲笑,因此主人公最重要的是不要紧张。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5]

2.4 组织主题交流,拓宽思维角度。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主题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拓宽思维角度。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了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之后要认真读书,积极学习,要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的学生则探究了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认为只有国家富强,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平和幸福;还有的学生认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单纯是指读书,而是指要学习不同方面的内容,无论哪一方面只要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可以……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由于彼此解读的思路不同,学生也从其他人的想法中汲取了优秀思想,补充了自己见解中的不足。教师通过组织主题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机会,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

2.5 借助思维导图,建立阅读体系。虽然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引导学生建立阅读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建立阅读体系。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析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像有的学生是这样建立思维导图的:以“他”为核心,分出几个枝杈,包含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在此基础上,将文章细节填充进去,像“头不很大……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有一块不小的疤”就放在外貌描写的枝杈上;另外还将枝杈之间进行了联结,像“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将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联结在了一起。在这样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对文章有了系统的认知,掌握了文章刻画人物的角度,同时发现了人物描写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梳理文章的内在逻辑,最终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6 通过群文阅读,发现文章规律。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规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文章的异同。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组合了《火烧云》和《山雨》两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描写了景色变化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异同,感受景色变化的描写手法。像有的学生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是按照自然景物的变化顺序描写的,像《海上日出》中按照太阳升起的顺序描写的景色;《火烧云》则是按照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形状变化描写的景色;《山雨》则是从开始下雨到逐渐停下进行的景色描写。有的学生则是发现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色彩对比。还有的学生发现其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对比异同的过程中赏析了自然景物描写的手法,掌握了相关写作技巧,同时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发现文章规律,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鼓励积极发言、挖掘阅读深度、促进发散思考、拓宽思维角度、建立阅读体系和发现文章规律六个角度,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模式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的不断坚持与引导。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见,可以为小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提供思路,以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批判性导图文章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