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修技能竞赛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2 13:52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林清炎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竞赛阶段故障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林清炎

我校在多年的参赛、备赛过程中不断摸索、反思、总结,形成了“三个对接”和“三个阶段”的训练模式,有效转化竞赛成果为教学课程,拓宽竞赛的蝴蝶效应,提高了竞赛成绩。

1 探索“三个对接”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1.1 竞赛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学校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和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每个课程都由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和考核,实现为合作企业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将教学活动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结合起来。竞赛项目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因此竞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将竞赛的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竞赛不仅学会单项的知识与技能,更多地是获得生产实际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

1.2 竞赛对接前沿技术,促进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设备。我校以竞赛为契机,以教师成长为抓手,每年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跟岗学习,学习新技能。同时,教师定期参与企业、行业甚至高校举办的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

1.3 竞赛对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根据汽修专业课程的特点,制定以技能竞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工学一体化模块课程。目前我校形成了汽车车身电器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等11项典型工作任务。竞赛项目是从生产实际的某些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而成的,学校开展模块课程实训教学,使实训教学与竞赛项目相融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2 实施“三个阶段”训练模式,提高备赛的科学性

德国学者马克多斯通过研究发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一般要经过4个阶段。开始阶段:学习者要理解熟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起来较费力,提高速度缓慢;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掌握了学习中的窍门,成绩显著提高;高原阶段:学习速度放慢,尽管每天进行同样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但提高不大,甚至出现滑坡;克服高原阶段:学习者经过更加刻苦的努力,掌握新的规律和窍门,学习曲线又快速回升。结合德国学者马克多斯的理论,将技能竞赛训练整合为3个阶段。

2.1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阶段

(1)专业知识体系化,为竞赛打好基础。专业知识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而专业知识是否形成体系则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系统地分析故障,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体系化的专业知识是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

(2)思维导图内化知识。汽车故障的检测与维修需要学生较好地掌握汽车的构造、工作原理、电路图等知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应该让学生死记硬背竞赛要点,而要从汽车的基本知识着手,剖析汽车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故障现象,帮助学生打通知识点的壁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用思维导图理清排故思路,搭建知识框架,最终形成完整的汽车知识网络图。

(3)知识外化技能,实操序化知识。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是技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实操训练是沟通知识与技能的桥梁,学生总结每次实操的经验,对于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实操、反思、改进,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我校在竞赛训练中,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了解规则。在训练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同时又紧扣竞赛文件要求,将竞赛规则归并为知识要点及基本技能,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提高备赛的实效性。

2)制定计划。以目标为导向,分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考虑市赛、省赛、国赛的连续性,近期目标考虑每周、每月的训练成效和学生的训练状态。训练计划明确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3)执行改进。根据训练计划,指导教师要紧跟学生训练,观察学生的操作动作,及时纠正学生训练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动作,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每天要有新突破、要分重难点,根据每天发现的问题来改进训练计划。

2.2 技能重难点突破与技术稳定阶段

(1)技能重难点突破。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学生训练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流程的娴熟程度练习,对于技能的重难点,由于自身能力受限很难自我突破。指导教师此时转换常态思维,学习初期阶段所用的方法到这个阶段不一定再适用,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技术“瓶颈”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计划,提高训练效率。在训练开始阶段,每次训练的间隔时间可以短些,随着技能逐渐提升,可以适当延长训练之间的间隔时间。

(2)技术稳定时期。学生突破技术重难点,技术逐步稳定,基本能具备从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的能力,并形成基本的维修方案,这个阶段把训练放在“精”上,主要包括时间的精确把握和操作精准性。

1)时间的精确把握。所有的技能竞赛项目都有时间限制,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流程操作,形成竞赛节奏。所谓竞赛节奏,就是指在技能竞赛中操作速度该快的要快、该慢的要慢(如汽车故障诊断慢、故障维修快),形成自身的内在时间节律,不会因为外在情况的变化而手忙脚乱。

2)操作精准性训练。竞赛比速度更比精度,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提高操作的精确性。一是多花时间训练,技能训练在很多时候是重复性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潜移默化地让具体竞赛过程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二是用心去总结,每次训练结束要求学生写出训练心得,明确训练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三是向他人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多进行单元性竞赛或进行不同学校学生间的友谊赛,从而让学生了解差距。

2.3 竞赛适应性训练阶段

在竞赛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设备仪器失灵、中途突发故障、非裁判设置的故障等情况,这对于在赛场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大的考验,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为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的技术性训练,同时也要加入适应性训练,以便学生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从容应对。

(1)应急性训练。应急性训练分为设备、工单、故障、场地、生理等方面。设备方面的应急训练分为设备缺失、移位、断电、仪器失灵等;工单方面的应急训练分为笔突然不能书写、工单破损等;故障方面应急训练分为裁判误判、非裁判设置的故障等;场地方面的应急训练分为场地易滑、场地过大、场地过小,灯光过暗、过亮等;生理方面的应急训练分为饭饱过撑、空腹、易困点、生病等。在进行应急性训练时,把赛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全部罗列出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2)学生心理调适。竞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更需要稳定、从容的心理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1)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为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成功动机,不能在学生刚参加训练时就要求学生把目标定为国赛一等奖,而是把目标设为市赛一等奖、省赛一等赛,目标层级逐渐升高,这样学生会觉得目标设置合理,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成功的,为此学生会处在最佳的动机水平上,训练也能保持高效。当学生体会到成功时,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愿意为下一阶段的竞赛投入更多的激情。

2)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心理教师专业干预。学生备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厌倦、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如临近竞赛学生心理压力变大,但技术的提升空间小,这时学生的心理非常容易出现恐惧、烦躁、压抑等现象,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不断调整训练方法。但由于指导教师不是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可能效果不大,这时更需要专业心理教师的介入。在临近竞赛时,我校会定期请心理教师给竞赛学生做心理辅导,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对于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将采取一对一心理辅导,配合一些体育运动让学生劳逸结合,力求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

(3)体能训练。竞赛需要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也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由于竞赛时间较长,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和耐力为基础,学生很难坚持下来,因此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我校在竞赛集训时采用如下方法:早晚操训练制度,学生坚持早晚操训练,以长跑为主,要求学生在集训期间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在训练之余,尽可能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如班级歌唱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既能在班级良好氛围中舒缓压力,又可在活动中起到体能训练的效果。

3 结语

技能竞赛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我校通过“三个对接”和“三个阶段”训练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备赛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了竞赛成绩。

猜你喜欢
竞赛阶段故障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GE LOGIQ P5 彩超故障维修2例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数控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
大数据的中低压配网故障智能诊断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汽车出了故障
创新思维竞赛(3)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