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 唐金花,王奎洋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2016年修订版中明确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指出需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技工院校应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重点工作,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人文素养等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并配合考核鉴定评价体系,使之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做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因此在中职汽车类专业学校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促使学生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把“工匠精神”转化为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多样需求。
(1)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工匠精神”的意识培养。目前中职学校的汽车类专业虽然都设置了相关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但没有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增加“工匠精神”培育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意识培养。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粗放型状态,对“匠心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中“工匠精神”的认知,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清晰。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对“工匠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不强,当他们在实习或实训中面对困难时,经常选择自我逃避,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对敬业意识模糊。
(2)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脱钩。中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校企一体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过于传统,教学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无法跟上相关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实验与实践操作课程较少,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跨科目综合实践能力,这样就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但真正上岗时却束手无策。特别是暑假顶岗实习时,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走形式,没有“工匠精神”的意识,所以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教学方式单一,“工匠精神”的培养被抑制。中职汽车类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区别,它主要以实践课程为主,因此很多课程内容需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但是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依旧采取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石。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毕业入职后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各中职院校不容忽视的教育环节。汽车行业是以工科为背景的产业,“工匠精神”在该行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汽车行业从业人员都是接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知识分子,中职汽车专业类学生作为汽车后市场人才供给大本营,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为国内汽车业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2)“工匠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目前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只有全面提升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静下心稳打稳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发展民族制造业和创造业,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因此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作为新时代公民,应通过知识和内涵武装自己,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知识熏陶,营造工匠氛围。为了加强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知识领域,使之渗透到专业教学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职责。通识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设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文素养教育等课程,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工匠精神”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和能工巧匠故事,发挥专业课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中职汽车类专业课中的《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和《电气设备维修》等一体化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和项目训练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以典型案例和工匠故事为导入点,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从思想根源上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意识。
(2)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中职汽车专业类学生毕业后通常会到4S店或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工作。因此在校进行维修实习和实训项目时,可将车间的“7S”管理文化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的维修作业标准,标准执行过程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来衡量学生的专业规范,形成集“教、学、做、评”于一体的教学课堂,多维度的培养学生专注敬业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其次是严格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领域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暑假和最后一年到相应汽车维修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企联动共同推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要求企业将学生作为员工进行培养考核。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发挥自身的“工匠精神”,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转变。
(3)创新教学,优化教学方式。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汽车类专业教学方式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方式。课前,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借助课本和网络动画资源进行自我预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速消化课程知识并给予反馈。该过程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项目的内容和知识目标,在练习与反馈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工匠精神”内涵的培养。课上,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阐述各自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解答,并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项目教学的导入点,吸引学生关注课堂知识。教师在课后布置与项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学习,对该项目教学的整个流程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汽车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中职院校的持续努力。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学校的各项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渗透,有效地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专业教育时,将工匠精神穿插在各个教育环节和阶段,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和认识“工匠精神”在综合素养培育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成为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