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需求下高校思政与工科类专业融合后对学生专业培养的研究

2021-11-22 13:34吴旭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科岗位思政

文/吴旭阳

高校在完成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时,必须以立德树人为重要方向,提高全体工科类专业学生的素质[1]。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并做好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思想建设、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工作。在就业需求背景下,高校思政与工科类专业融合有利于实现上述的教育目标,并帮助学生完成就业。因此,深入探讨高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新路径已成为工科类高校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与工科类专业融合的必要性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育人才,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使命。自高等教育体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逐年增长。单从高校思政与工科类专业融合现状来看,思政教育为工科类专业学生带来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辅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2]。从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出发,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在就业需求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和社会接轨并更快地实现人生抱负[3]。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而高校思政与工科类专业的长效融合有助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工科类高校为通过新一轮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的挑战,积极配合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并致力于实行教育改革,争取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高校思政与工科类专业融合后,将增强学生在文化及技术方面的自信,提升勇于探索创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原因分析

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岗位竞争比较激烈。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够精准且实践能力较差也是导致出现这种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从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模式,培育出实践型人才。

(一)就业形势

工科类高校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能够真正成功就业的学生人数并不高[4]。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许多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提升。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工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但是调控效果有限,难以根本性解决急剧增长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

(二)原因分析

除了大幅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以及其他客观因素之外,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一方面,工科类专业学生没有准确认识自身的定位。部分工科类专业学生过于重视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忽略对知识进行转化,导致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比较差。而一旦工科类专业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出现偏差,就会过分追求理想的就业岗位,导致错失合适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在信息时代下,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高精尖人才,提高对于岗位员工的实践能力要求,致使部分工科类专业学生难以就业。一些工科类专业学生偏向于应聘对实践能力要求较低的岗位,使得就业竞争形势更加严峻。

三、专业培养路径探讨

(一)根据社会就业形势调整工科类专业课程

1.科学改革工科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高校教学中工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提高学生相应的专业技能。高校应时刻把握时代的变化方向,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工科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以此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工科类专业人才。需要科学改革的课程有工科类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利用思政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就业思想水平。在改革工科类专业课程设置时,高校需要重点关注工科类专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以便快速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在改革工科类职业规划课程时,高校需要重点提高对于学生个人职业设计、就业培训与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并提升综合素养。工科类职业规划课程需要使学生明确就业取向,引导学生扩宽岗位的选择范围,避免错配以及错过合适的岗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岗位选择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合理构建阶段性的职业目标,理智选择就业岗位并且正确把握机会。工科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就业理论,还应明确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提高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宽就业方向,增加就业机会。

2.增加工科类专业的创业指导

教师除了引导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创业。从工科类专业领域出发,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深入挖掘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需求,并积极开展一些创业模拟活动,积累创业经验以便促成创业成功,并减缓就业压力。高校可加强和社会团体、组织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举办一些工科类设计比赛、模拟创业、创业知识讲座等活动,丰富创业指导的形式并提高指导的专业水平。另外,工科类高校应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水平,为学生讲解专业领域内最新的应用技术,并辅助学生获取新的发展思路,进而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二)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企业的用人态度偏向于新任员工可以直接上岗操作,也就是说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岗位开始工作时就可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与新员工之间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员工才能在岗位中发挥人才的作用与价值。这种情况说明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并不匹配,需要高校摆脱过去教育的传统思路。工科类高校应树立服务大多数人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升级工科类专业结构

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去除一些不符合社会人才要求的工科类专业内容和课程。工科类高校可根据每个专业所对应的行业领域分别进行分析,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而更新对应的专业内容与课程,确保培育人才的方向与社会用人需求相一致。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的就业形势增减工科类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培育出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三)围绕实践能力举办工科类专业教学

1.以提升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师开展实践课程通常只是片面强调学生应该融入实践活动中,导致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应根据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岗位要求开展实践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工科类专业实践课程应突出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任务执行、要求满足、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

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与传统课程之间存在差异,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实践活动,所以校企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各大工科类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与教育部门及实践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并进行更多的实践能力教学。企业需要为学生讲解更加实用的工科类专业内容,并且将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向通过实践讲解告诉给学生,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可以与企业所需保持一致。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习岗位,高校应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二者联合组建起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第二课堂。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发现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对应的调整,辅助学生快速进行身份转换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总之,在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的情况下,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越来越大,引起了教育部门、师生、家长、企业多方注意。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培养人才的任务,应仔细思考培育人才的路径,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以及相应的职业规划。当在校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时,应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获取丰富的招聘信息,从大量的岗位中筛选出自己的理想岗位以及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应努力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多次投递简历与面试,增加就业几率。家长要多一些鼓励与理解,支持学生获得适宜的岗位。社会和企业应为工科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些人文关怀,健全录用体系并构建岗位招聘与求职的服务平台,增加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对话机会。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会涉及多个参与者,需要多方协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助力社会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岗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