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姗姗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升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更能够为学生的未来融入创新型社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依然存在片面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思维创新的情况。针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构建。
创新思维通常形成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在课堂之上,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安排的地位,自我观点得不到表达与发挥的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占据主导,学生需要按照教师预先设定标准答案、解题思路进行探究、表达,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极容易受到影响与钳制。针对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渗透民主教育理念,敢于打破教与学之间地位的偏差,让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思维发展。例如,在古诗《山行》的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在课堂上设计了自由发言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文字、配合想象对诗意进行构建;有的学生描绘道:“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有的学生则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有的学生说:“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还有的学生说:“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诗句的画面,从而让学生的创新与想象更加充实、饱满。
联想与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而人脑只有对现有的认知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才能够拓宽认知的边界,形成创新观点与创新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的构建能够促使认知材料丰富,并激发创新思维。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动态元素加深学生对认知材料的直接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思考的需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形成想象。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小兴安岭的资料,进行语言引导,营造想象情境: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小兴安岭上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今天你能想象一下不同季节下小兴安岭中各类树木呈现出的颜色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共同探寻这座富饶而神秘的山岭吧!这样的情境将实际画面、文字以及学生想象相联系,通过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发展空间。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思维的起点是质疑,只有在质疑中才能够产生探索、前进的动力,而这也是打破传统框架、实现创新思考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学生质疑提供充分的空间,并打破对所谓标准答案的执着,合理调整学生提问、思考的预期,让学生在质疑与答疑中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寓言《守株待兔》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深入解读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请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农夫,看到“兔折颈而死”会有怎样的心情?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在问题的启发下,教师则将提问、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些学生提出:他守了这么长的时间,他的田地怎么样了呢?他最终得到了兔子吗?宋人为什么要笑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相互探究、解读、回答,进而不断理解寓言的寓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才能、特长、偏好不尽相同,而对于事物探索、思考的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针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判断,促使学生在多元化情境中找到自我潜能展示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宝葫芦的秘密》一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体验,有的学生用绘画展示故事情节,有的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延续故事内容,有的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探索故事的发展等等。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做出了多元化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深化、拓展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发展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民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鼓励质疑,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多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锤炼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