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岩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和学生直接接触最密切的人,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一支主力军。因此,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就显得非常必要。古今中外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有不同表述。立德树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分开论述的,古人把人生追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立德、立功、立言”,意思是最高层次是立德,其次是立业,再次是立说,强调立德的重要性。关于树人也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说,强调树人的重要性。在西方要求主要集中于公民素质的培养,如英国教育家纽曼说:“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哈佛大学的哈瑞·刘易斯教授强调,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也强调,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精英,更应注意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立德和树人之间是有关联的,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和前提,树人是立德的最终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具体讲新时代“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改革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衡量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一个道德的缺失者不可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来。教师的道德水准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衡量自己,不断矫正自己,使自己成为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人生导师[1]。
我国政治辅导员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建立,追溯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站位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表现出中国鲜明的时代特征[2]。建国初期,我国高校辅导员最初定义为“政治辅导员”,强调的是政治性。改革开放之后,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站位增加了日常事务管理角色,政治性有所淡化。邓小平在1989年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时就意识到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3]。2005年之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又增加了教师的身份,辅导员对大学生要进行“三观”教育,价值引领是辅导员定位的核心内容。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不清,甚至辅导员和班主任合二为一,把本该班主任管的日常事务也由辅导员承担,高校的辅导员功能定位还停留在大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处理上,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学生的繁琐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占据[4]。由此,导致高校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软弱化,管理者的职责硬性化。这种事务化的工作倾向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学术思维,不能回归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回归到本位和真正职责。
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对辅导员功能定位处于浅层水准。纵观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功能定位存在本末倒置问题,定位在单纯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人,不重视辅导员的育人功能;二是高校辅导员没有真正按教师身份管理。尽管国家层面的文件要求辅导员职称单评单列,但多年来并没有开通辅导员职称评审渠道,辅导员们评的职称系列都与他们原来的学科背景一致。平时他们研究的是自己原有学科的东西,很少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东西;三是高校辅导员社会认同感低,人们不把它作为一种职业或事业去做,许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候不限专业,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视为什么人都可以来做的事情,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更不需要科学研究;四是现有辅导员大多数不安心于这一岗位,只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暂时找个岗位解决生存问题。因此,他们很少考虑职业规划问题,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干别的工作。
这两者对辅导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单纯服从者侧重的是被动接受并执行各部门交给的任务,要求的是服从而不是创新,即使有创新也是在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上。积极建议者侧重的是靠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所产生的创新性想法,不但需要有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领导建言献策。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创新素质,勤于实践,善于思考问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辅导员要成为行家学者,必须打破传统的“辅导员是万金油”这一理念,走专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那么辅导员的专业化指的是什么?
首先,教育理念的专业化,我们必须承认高校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因为他们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重任,社会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比如绩效工资应该倾斜,职称应该单列单评。
其次,学科知识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新时代辅导员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国梦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等,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思想。同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基础知识,才能深入对大学生开展价值引领教育。
再次,专业技能职业化,这是学者的外显性特征。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职业技能。
最后,个人成长发展化,这是辅导员群体素质提升的发展路径。高校辅导员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有初、中、高三级,每一级都有特定的职业素养要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侧重地成为其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专家级辅导员。
选聘要符合文件中规定的研究生学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中共党员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新媒体运用能力等,把好入口关,选好种子是关键。坚决杜绝非党员担任辅导员,师德考核不合格的随时清出辅导员队伍。
构建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认定一批培训基地,专列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有针对性地确保专职辅导员参加各层次各类型的培训。学校新入职的专职辅导员全覆盖参加岗前培训,入职三年内的辅导员参加日常培训,中级以上的辅导员选优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骨干培训。培训方式避免“纯理论课堂教学”,采取“现场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质讲解员进行实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由于学校和个人原因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专业性的大赛,没有认识到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是大开眼界,提高成效的路径。大赛的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主题班会、谈心谈话、案例分析等方方面面,经过一次大赛辅导员素质明显提升。他们明确了方向,找到了不足,学到了方法。大赛对学校和个人都有好处,鼓励辅导员参加大赛是明智之选。建议由教育部主导,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全国性的辅导员网络平台,让辅导员的交流常态化,平台内容包括:全国辅导员培训、辅导员科研项目成果展示、优秀辅导员事迹展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经验交流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认识到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利用这些特点通过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占领阵地,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时解答和引导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价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