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琳
“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是一门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职业能力的提升。既强调职业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1]。
“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立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为辅,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相辅相成,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课程资源团队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校内教师加大教育培训和企业岗位实践锻炼,引进校企合作单位的HR、创新创业杰出校友作为兼职教师,打造课程优秀教师团队及“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工作坊”教师团队。在资源团队结构上,高职称教师比例占40%,行业企业人员比例40%,35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20%,双师比例30%。
“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从职业指导全程化、个性化理念出发,紧扣《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精神,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00后”高职学生成长特点制定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求职面试技巧、创新创业教育四大模块。课程内容涵盖就业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职场礼仪践行、求职简历撰写、求职面试指导、就业权益保护、创新赢得未来、创业点亮人生等九个方面。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超星学习通平台作用,建设了“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每一项目内容均上传配套教案、PPT、教师原创微课、网络文档、视频资料,方便学生参考。教师团队合作编写了“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南京大学出版社),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加大数字化、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力度,许多课程资源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纸质教材中,方便实现资源的实时更新,也更加契合“00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
结合当前社会人才培养需要,职业发展课程内容以及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课程主要分为四大模块,九个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去拓展、去体验,实践成果以文档、图片、PPT、微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呈现。职场礼仪与就业权益保护两个项目均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相较于从前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有了大幅度提高。
结合课题团队成员的教学经验,设计并发放关于本课程的教师版与学生版调查问卷,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是要突出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在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中的实际作用,并将就业创业的知识点与技能贯穿于教学过程。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重整,项目化教学,同时建设一定数量、具有一定质量的“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微课辅助教学。最后,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2]。
课程的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包括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诊改两方面。
对于课程建设的诊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资源、考核方式与内容、课程团队等方面的诊改。
课程标准的设计是否明确、清晰、可评价,是否与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是否具有层次性,能够最终达到能力的精熟掌握。课程的授课计划是否具有内在逻辑性,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灵活变通。课程内容能否支撑相应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是否具有时代性。教学资源是否生动、丰富、新颖,教材的选择、课程资源库建设是否着眼于学生、教师的现实需求,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与三维目标是否匹配,是否与教学进度相匹配,考核标准是否明确,能否将学习成果的达成分为一般到优秀的不同等级。课程团队的配置是否符合师资配置的标准,团队成员是否都能胜任教学任务,是否定期接受相应培训,完善知识体系。
对于课堂教学的诊改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是基于上一次课的成效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是否能很好地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课中,教师是否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学生是否能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后,教师是否能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布置课后任务,是否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效分析,有无教学反思,能否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
“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是一门综合课程,内容零散而繁多,且面向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一般就业知识,也要关注各专业不同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实践性,纸上谈兵,只学习理论知识是远不够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系统化、针对性与实践性这三个要求。因此,针对上述诊改要点,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程诊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程目标一体化,凸显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以岗位标准为依据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一体化(能力本位+素质本位),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整体化设计,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2.课程体系项目化,凸显学生主体性与课程实践性。课程共设计了9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与实践紧密联系,突出学生主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任务引领、问题导向、主体实践”,体现高职“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要求。
3.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化,凸显课程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课程中不仅有所有专业适用的内容,更要结合专业特点。每一个专业的职业素养、职场礼仪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内容,而不是使用通用教案。
4.课程考核多元化,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学习成绩(40%)与过程性考核成绩(60%)两大部分组成。平时学习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以及网络平台学习情况;过程性考核成绩主要针对四大模块的任务评价: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求职简历、职场礼仪翻转课堂以及撰写创业计划书;此外,在小组任务中表现出色,网络平台讨论“热粉”也可以酌情加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5.教学资源立体化,凸显课程的趣味性。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为文字教材以及教师的PPT,对于习惯于视觉冲击的“00后”来说不免觉得枯燥乏味。在诊改过程中,充分发挥泛雅平台的作用,建设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正式出版校本特色教材《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加大数字化教材资源开发力度,争取更多课程资源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书(纸质教材)中,使教材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直观,更加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且方便实现资源的及时更新,方便实现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诊改,“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诊改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标准、合理的课程授课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与内容、优质的课程团队。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得以优化,基于课堂成效反思的教学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达到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逐步满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要求”,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文章以“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为例,通过课程基本概述、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诊改方法,使得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了切实有效的诊改效果,也为其他课程的诊改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