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越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愈发提高,高校应该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此,高校要积极应对新时代下的育人挑战,将思想政治作为育人的重要部分,将高校工会与“三全育人”工作深入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工会要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其优势促进作用,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高校工会的角色定位与中国工会一脉相承,由于高校工会根植于大学之中,其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相融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三全育人”即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高校工会具有自身特色,在“三全育人”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高校工会组织是在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社会团体,是党联系广大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和推动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维护教职工权益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职工自身的思想行为、道德规范等都直接影响着校园的教风、学风等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发展首先需要重视教职工在思政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教职工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进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工会对于教职工的育人和发展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可优化教职工的育人能力,利用完整的组织体系,发挥工会的优势引领作用,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序展开[1]。
高校工会主要功能就是服务育人,在学校承担着更全面的工作方向,与校风和环境文化建设都有重要联系。尤其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面临育人改革新挑战,高校工会要积极根据改革发展任务探索有效的育人模式,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和职责。高校工会干部应主动参与到“三全育人”的实践发展中,肩负起党和人民群众的托付,带领高校教职工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高校人才培养任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问题和挑战,高校工会在育人过程中担当重要的协调者。高校工会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者,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角度上分析育人模式,需要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参与到学校长期育人战略探究中。高校工会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当中,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育人工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高校工会应满足新时代环境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切实改进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与其他工作部门的协调工作,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高校工会自身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在参与到“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工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桥梁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工会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首先发挥了教育引导优势,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工会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定期进行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估活动,优化教职工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全面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另外,高校工会注重师生的双向引导,利用教职工的教育优势,对不同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育人措施。
高校工会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动员各院系,有助于“三全育人”的全面实施。工会的管理机制科学、民主,在学校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功能,组织形式也成熟稳定,覆盖到各级工会等其他多个网络。高校工会通常设置较多职能部门,比如提案工作委员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教代会常设主席团等。工会中各个部门中的工作人员都是由职业素养过硬,且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师组成的,这样的工会组织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2]。高校工会可以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把党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传达并执行出来,通过各职能部门和党政部门的有效配合,可以提高“三全育人”的工作效率。
高校工会自身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群众优势,能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动员更多教育合力,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优良环境。高校工会以宣传教育为核心,进行定期的讲座、展览等,提高学校“三全育人”的工作质量。另外,各分级工会也会自行组织活动,并且针对表现优秀的职工给予鼓励和奖励,提高学校教职工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在新科技发展环境下,高校工会也要重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将“三全育人”工作与新媒体相融合,促进高校育人结构的优化革新。高校工会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施育人工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高校工会对于非教学时间内的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大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之外,课余、校外的教育也很重要,需要课内外两方面共同发力,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工会围绕“三全育人”工作核心,将育人活动拓展至课余时间,充分拓宽“全员”概念,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员参与到育人活动中。高校工会应联合教辅老师、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宿管阿姨,提升不同岗位人员的育人意识,优化各个岗位的育人措施,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创新科研、学科竞赛等专业教育的活动,或组织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教育、考研求职培训等生活技能教育等活动,发挥各岗位人员的专业优势,对课内育人进行有效补充和提升,将“两个课堂”的育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新的教育改革环境下,高校工会应该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的战略当中,积极发挥工会优势作用,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高校工会要积极承担育人使命,不断提升教职工思想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三全育人”工作效果。
高校首先要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工会组织成员,只有不断强化自身队伍的综合实力,才能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高校工会与教职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教职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自身队伍建设。高校工会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性发展。高校工会需要重视自身队伍的规范和优化,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育人责任,充分激发人才自身的工作潜能。高校工会要定期组织工作者与教职工的交流会,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及教育水平,在“三全育人”过程中不断强化队伍力量,为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工会工作者与各位教职工人员要做好自身言行的规范,起到思政育人的引导作用,做好立德树人的示范者,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工会要重视正向激励作用的发挥,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并要坚持依法依章办事,稳固、独立地开展工作。
高校工会的主体就是教职工,都是由职工自愿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工会充分尊重其主人翁的地位。高校工会要发挥组织凝聚力,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民主监督与管理的权利,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高校工会从政治上重视教职工的自身发展,激发其教育功能的优化发展,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其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工会干部要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为核心,积极调动在校师生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结合“三全育人”工作任务,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高校工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融合群众性和政治性,不断创建具有先进性的组织队伍,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工会要重视强化教职工思想和文化素养,通过多样性的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提升育人工作人员及教职工的参与性和有效性。工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发挥引导、教育等作用,利用各种活动强化教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自我教育及自我服务意识,进而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高校工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发展环境,将立德树人及育人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各个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和影响学生,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
学校应注重把工会建设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能够以职工的利益为首要关注点,创设有助于教职工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让教职工能够在工会找到归属感。高校工会需要做好教职工的权益维护工作,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及时地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帮助教职工解决诉求,并将意见反馈给教职工,力求办实事、解难事。高校工会要全面总结全体员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优势经验,鼓励和表彰优秀的教职工,全心全意做好服务,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工会要向教职工完全“敞开”,真正地做好规范和权益的维护,培养工会组织团队的感情,让教职工能够对工会具有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在“三全育人”工作中获得持久的动力。
高校工会自身具有较多育人优势,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该重视工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工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需要提高育人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工会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