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茨采学校 辽宁 盘锦 110206)
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和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阅读作为语言类学科的重心,对学生的语文学科都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在素质教学理念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也是教学的重点。
1.1 阅读开展的观念和态度问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无论是从任何教学阶段来看,阅读往往会带给学生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从现阶段国家社会对小学语文的侧重点来看,阅读文章中包含了多样的元素,包括古诗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我国的发展历史、写景散文和民族文化等等,多样元素的交融汇总共同为学生知识获取和视野拓展保驾护航。但从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许多教师的目的仅仅在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消极的背诵方式去理解阅读文章,从而应对考试的检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的是死板和枯燥的阅读学习,没有主动的引导学生去深层理解、吸收和运用。
1.2 阅读开展的范围和内容问题。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的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分类较多,风格各异,即使语文在我国教学体系下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教材中选入的阅读文章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还是沧海一粟,因此,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每次阅读开展的机会,从文章的体裁、中心、作者和风格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和课外阅读,借助阅读视野的扩大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课本文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范围局限于课本中,并未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探索多维的阅读。[2]
1.3 阅读开展的形式和手段问题。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文字较多、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不足。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文章的要点核心去实现自身教学形式手段的创新,从而在加强学生参与的同时,充分展现阅读文章的魅力。
2.1 转变教学态度,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的态度,理清文章的核心,从核心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深层理解的渠道,从而使文章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3]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2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初步获得情感体验。在引导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以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写泥泞路上的脚窝、他留下的足迹、路上的荆棘、他洒下的汗滴,通过提问和思考使学生明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帮助了别人,一定会带给自己或他人积极的影响这一中心思想。
2.2 拓展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多维认知。阅读是积累语文的渠道,在课本文章开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文章出发去进行课外阅读和群文阅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5第15课《大禹治水》为例,阅读文章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作为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极强的阅读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此篇文章为起点去进行一点的拓展阅读,包括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和后裔射日等等,让学生在多维的阅读下形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3 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培养。教师形式是课堂的辅助支撑,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效的形式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突破瓶颈和重难点。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2第4课《曹冲称象》为例,由于文章的关键在于人物和情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或影视资料导入的方式进行文章学习,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感受文章,直观视角观看文章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核心,低年级学生在接触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阻碍,教师应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感兴趣的形式出发去组织课堂,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