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娟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 广西 崇左 532200)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贯穿人的一生,是学生学习和认识世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占了很大的份额,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个人素养的形成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找到教材内容与生活化教学两者之间最佳契合点,值得所有初中语文教师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选用的文章或语言优美,或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哲理性,或者情感动人,并且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而学生缺乏相应的时代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一些课文可能无法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相应的阅读和学习质量也会下降。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中去阅读和理解课文,引导他们通过情境去与作者达成一场“跨时空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语文情感方面的素养。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部编版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相关课文的学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真实抗日影视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走进那个艰苦卓绝,饱受战乱的中国,让学生通过声画并茂的视频直观的去感受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战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阅读,他们对于诗歌中的“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有更好的理解。然后再结合最近发生的一些热门事件,如“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嫦娥五号”等,将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国进行对比,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加深对于诗歌理解的同时使学生从本质上去思考爱国主义的实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在讲述完诗歌内容后,可以让全体学生站起来,共同朗诵这首爱国诗歌,加深对于其中意象的理解。[1]
除了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帮助学生加深阅读和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开展生活化的课本剧、读书交流会、结合教材和生活续写课文等,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资料,设计异彩缤纷,趣味十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完《智取生辰纲》相关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去创新表演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塑造出来,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展现在其他学生面前。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理解的越深刻,表演出来也就越加真实形象。并且学生通过表演和欣赏,可以根据内容加以想象和联想,加深对杨志以及吴用等人人物形象以及《水浒传》反对封建制度主旨的理解。或者是开一个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活动上畅所欲言的分享一些自己的读物,通过自己对于书本的理解讲给其他同学。也可以是课本内的课文,让不同的学生从自身不同的角度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去赏析其中的情感或者意象,如部编版教程中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或者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自身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水平,逐渐形成语文核心素养。[2]
在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语文教师也可以立足教材,根据不同的文体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他们联系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自主阅读探究的水平,加深对于生活的理解。除此之外,也可以联系生活,从一些典型的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蕴含着的生活意蕴,在阅读中学会观察、思考、感悟美,培养他们的文字想象能力。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中“我”的父母针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不同称呼,从坏蛋、无赖到有良心的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生活的去思考,最终根据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态度得出社会与时代深刻的问题,“钱”的意义,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也要教授学生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通过课文现象来洞察社会现实。[3]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在未来也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感悟生活,并建立起生活与课本之间有效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