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迅雷 葛金琰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西安 710049)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为我国未来公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体育场馆高额的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加之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落后,运营机制滞后,加剧了场馆经营困难的局面。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问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特殊的社会属性和运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公共体育馆管理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方法进行汇总。
经过对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征集专家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为改善场馆的运营和提高效益提供指导和方向。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调研,从经营状况、管理模式、地域特点等多方面入手,深入了解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革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提供了现实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公共体育设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有各类体育公共设施20余万处,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体育设施设备年久失修、缺乏资金投入、管理混乱的缺点也逐步显现出来。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意见,对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此次的现场调研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要存在3种运营模式。(1)引入社会资本,以承包的方式进行运营管理。这种方式是主管部门将场馆改造和运营管理交给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拥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权利,并定期向主管部门缴纳承包金,这类公共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时间充足、运营模式灵活,但存在财务状况不透明、收费较高、场地设施基本维护不到位等缺点。(2)体制内差额补贴的运营管理机制,即主管部门对场馆进行定额补贴,不足的部分由场馆对外开放经营进行补充。这类场馆收费较为合理,但对社会公众开放时间有限,服务项目单一,场地设备维护相对滞后。(3)完全开放,对内开放时间较为固定,场地设施完善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但场馆的社会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各运营管理模式既有优点,也存在缺点。
目前,国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较为成熟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德国。美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主要是采取政府投资建设场馆,后交由专业的体育管理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体育专业管理公司的运营潜能、运营形式灵活、经济效益显著、受众群体广泛。同时,私营企业接手公共体育场馆增加了就业机会,确保了劳动人口的稳定。美国绝大多数体育专业管理公司依靠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实现盈利,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场租、门票、广告收入的分成及停车场收入、餐饮服务等获取盈利。但是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体育专业管理公司出现了亏损。以1985年成立的马里兰体育管理公司为例,2007年度亏损额高达1051万美元。可以看出,即使是体育产业发达的美国,公共体育场馆也面临运营难关,为了缓解运营上的困难,马里兰公司开始尝试弹性劳务制度,即雇佣正式工少,雇佣临时工多,减少成本开支,维持公司运营。
德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始于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腾飞为公共体育设施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德国奥委会和德国文化部联合发起了黄金计划,该计划分3个阶段,即1960—1975年、1976—1984年、1985—1990年,大批量投资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使德国的室外运动场人均场地面积达到4.2m2,人均体育馆面积达到0.25m2,人均游泳馆面积达到0.25m2。经过黄金计划的实施,德国拥有了大量的体育场馆设施,但这些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行与维护给地方政府带来沉重财政负担,导致一些体育场馆通过限制使用时间来减少运营支出。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德国政府借鉴美国模式将公共体育场馆交由专业的体育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后来由于运营公司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饱受公众质疑。1976年,在第二个黄金计划开启之际,德国政府开始实行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政府对以公共需求的体育场馆提供资助,并在体育彩票的分配中给予一定的比例,对非公共需求的场馆政府不会干预专业体育公司进行运营,但要监督体育运营公司财务,以此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成效显著。
(1)正确定位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性质,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进行投入的一项民生资本,其基本功能是向社会提供免费或者低消费的公共体育锻炼场所,其目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社会效益是其首要保障的任务。从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来看,完全的社会资本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市场活力,有些经营效益也不错,但缺乏有效的监管,财务制度不够透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差额补贴模式,存在员工积极性低、服务形式单一、对社会开放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注入、场地设备维护滞后等问题,社会效益大打折扣。完全的体制内管理,虽然资金来源有保障,但也给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开放时间固定,运营管理效率低下,受众群体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明确了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定位后,不难发现要实现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扶持及对运营企业的有效监督。
(2)建立有效的运营评价体系,是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实施宏观管理的基础。场馆运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是该评价体系的核心。从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验来看,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是未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职责分工,给予企业充分经营管理权,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创新经营模式,创造经济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有效维持公共体育场馆的良性运转。同时,也要监督企业财务制度透明化,在市场运营困难时给予一定的补贴,维持其对公众提供健身服务,对于哄抬物价谋取暴力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维护公众合法消费权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的有效发挥。
(3)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机制,我国社会资本进入公众体育领域运营的历史相对较晚,目前较为成熟的体育专业管理公司相对较少,资本投入低,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营成本高。此次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场馆运营公司的收入都是以门票收入为主,服务单一,缺乏专业品质,市场开发严重不足。从未来的城市建设和体育公益事业的发展来看,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存在着广大的利好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市场机制下的运营挑战。随着国家大基建建设的实施,大批的公共体育场馆会投入市场,市场的饱和及运营管理差异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效应。体育专业管理公司的生存依赖于专业市场的开发和运营管理的精细化,简单的资本投入解决不了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1)政府实施宏观管理,专业体育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建立有效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评价机制,在市场经济低迷时政府要给予运营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贴,保障其能够为公众提供服务。同时,也要监督企业财务透明,杜绝谋取暴利及腐败行为,保证公共体育场馆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体育专业管理公司要逐步完善企业的科学管理机制,引入高科技管理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