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淼
(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 江苏 高邮 225600)
初中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学习的知识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也是初中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基于小组合作开展的初中语文微课教学,可以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集体意识。
所谓微课教学,是指将PPT转化为普通教学视频文件,由文字、PPT画面和音频共同组成。相比于普通的教学视频,微课教学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结构容量较小的特点,所以微课教学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1]小组合作,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由小组内的学生们相互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探讨,提出对他人的质疑,向他人的建议中吸取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的责任感。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由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向他人提出疑问,在相互的交流和开拓思维的过程中,促进共同学习;微课教学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小组合作开展的初中语文微课教学,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精确的传授给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的精神。
2.1 明确小组合作开展微课教学的重点。在传统的语文微课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不会经常使用小组合作进行语文教学,这是因为,部分语文教师在没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没有给学生制订课堂学习的任务、没有强调小组合作中的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就开始进行语文教学,伴随的结果就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降低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2]因此,要解决这一教学问题,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制作微课的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目标,在微课教学的较短时间内浓缩知识精华,突出主题,提前给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在学生们准确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的文章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正式上课之前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短介绍作者生平”、“标出课本上的生字词的课下注释“、“提前对文章进行大致的翻译”等的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在课下提前进行人物的分配和交流。其次,语文教师也应该明确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当教学重点是“生字词的注释”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特定主题的微课。
2.2 利用小组合作开展微课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真学习语文的动力,只有做到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学生则是处于被动的,被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部分教师忽视,导致了学生逐渐丧失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扎实,语文学科素养较差。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利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利用微课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堂。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第六单元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电视剧版《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微课上专门针对分析人物描写进行特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一起尝试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和“王熙凤”性格特点的不同。
2.3 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难点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极易会变成一起嬉戏玩闹,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利用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突出的特点,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将课文的预习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理解“生字词的注释”,在课上时教师直接播放制作的注释解释微课,最后在进行段落文章的翻译,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使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重视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基于小组合作开展初中语文微课教学,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