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64)
“双创”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的发展动态,教学的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要从多个角度介绍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管理与远程教学策略等。“双创”教育力图使学习者熟悉和掌握日渐丰富的新媒体、新技术,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化的市场环境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1947 年,哈佛商学院于开设了《新企业的管理》课程,这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之后,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有经济学家在这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预测到了“创业革命”。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职业院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极大促进了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善,配套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较为成熟,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规划都比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构建了多元化的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不仅如此,为扶持大学生创业,欧美发达国家均有各自的信贷计划和高等教育创新基金,重点资助高校师生的创业活动。多年的发展经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国外的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体系和顺应国情的考核体系。但是,这些也都只是停留在“创业”这一层面。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推行已久,在国家的政策推动下,众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部分职业院校还创办了“双创”学院。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无从考究,存在不可衡量性,无法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学生的“双创”能力也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创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需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创业素质及创新品质,以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从事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活动,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自我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绝大部分院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的独立性,创新的概念被简单地植入了创业教育。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创业教育,创业是“双创”教育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创业的核心和重点是创新,由创新引发创业、由创新引发提高岗位工作或者企业管理的效率。众多的职业院校由于对“双创”概念理解不清晰,将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目标与行业对企业家和实业家的培养混为一谈,从而忽略了人才“创新”层面的培养。“职业性”和创业倾向过于明显的培养目标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很多院校只是笼统地强调要“创新”“创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是简单地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科技论坛以及开设少量的“双创”课程来推动“双创”教育,内容大多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拓展为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完整而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明辨学生的就业观和创业能力。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3年超过800 万,与此同时,较大的经济增长压力需要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创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部分支撑作用。于是,2014 年9 月融入了“创新”层面的“双创”概念被提出,且热度持续高涨,尤其是高校“双创”教育备受关注。但是,从“双创”概念提出到现在,我国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双创”理念。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其对人才实践技能方面的关注,立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研究课题不在少数。对“双创”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现阶段“双创”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双创”教育实施举措,如何让“双创”与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好地融合等。比如,分析目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思路,或从宏观上去探讨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如何更好地使课内外、校内外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实现有机融合,同时借助各种各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另外,也有立足国际视角的研究课题,基于对麻省理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创新创业教育学位和课程、组织和管理、教育竞赛和奖项、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全球化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但是,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定位、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构建等内容的初级探索,对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少有研究。
“双创”教育的研究应基于本地市场,选择本地的典型案例,结合专业课程和本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培养“双创”人才,创新教育和市场双壁结合的新形式,创造市场发展的新动能,切实服务地方经济。长期以来,我国多省市一直履行地方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切实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各地省领导多次深入学院调研,推进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强调地方政府和地方院校应注重研究用人市场需求,突出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结构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多为本地和全省产业发展培养所需应的高技能人才。要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增强教育“服务力”和“黏合度”,推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举措;完善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院校专业教育是递进提升的关系,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才能继而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的理念、能力和时代要求又倒逼专业知识的增容和更新。具体研究应着眼于“双创”课程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这种考核指标体系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双创”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助推大学生理性就业、理性创业。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课程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流程、要素、操作原理、应用技巧的了解以及相关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对热点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团队协作和流程管理的能力。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创业课程属于专业拓展提升课程,它的前导课程设计和安排应该放在学生的第一至第四学期,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有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校内实训经验后,才能有能力尝试创新创业。在“双创”教育仍未大力推广之前,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于实际项目外,基本以案例教学为主、虚拟项目为辅,对其前导课程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在专业课程融入“双创”教育之后,课程逐渐重构,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出发,对接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知识结构,而创新创业课程本身也能由此焕发出自身的特性。学校应继续夯实这样的课程知识架构,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创新创业能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直接沿用普通的学生考试,基本没有对整个过程有动态的、可持续的考核,普遍存在考核不合理的情况,比如,考核浮于操作技能层面,疏于对学习过程的分析,过于看重大赛,成果量化偏重项目数量等。同时,以前的课程评价标准仅仅局限于“平时考勤+期末考查”的简单模式,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真实的“双创”水平,无法激励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发挥潜能。对此,应根据行业特点、地域经济特点,设置动态的考核形式。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根据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专业特色,依托具体的“双创”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指标改革并进行反复的实践验证,才能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