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鸣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中心小学 江西 兴国 3424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朗读依旧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针对表现形式、细节描写、文章构建等形式进行朗读教学,判断学生能否在朗读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深对文章深意的理解,让他们学会更多的语言组织技巧,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不言而喻,当学生与课本所表达的正确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人格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健全。对此,笔者将在下文分享几点心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朗读作为学习基础,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高尚的情操。要塑造学生的朗读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每一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感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揣摩,感悟每一位人物的情感,自然而然就可以用语言描述出其表达情感。因此,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是朗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方法。[1]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大声朗读三首古诗词,让他们在朗读中仔细揣摩诗中表达的情感、意境及句意等。教师让学生们认真朗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话,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这句话表达的情感。朗读片刻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悟情时先分析句意,其中一位学生发言:“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成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教师回答:“很好,基本意思都对了。同学们可以根据其大意再次朗读这句话,感悟其情感。”一位学生提出:“这句话能使我们想象牧童劳作一天后愉悦轻松的心情,同时也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另一位学生补充:“朗读本句话我感觉情感基调应该是闲适快乐的,表达牧童劳作一天后吹笛得以放松的愉悦心情。”教师总结:“几位同学分析都很好!可见是在朗读过程中有认真揣摩这句话的文义。”通过引导学生独自朗读诗句或者文章,能够促进情感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朗读中语气也能够成为揣摩情感思想的桥梁,快速带领学生感悟文章意境。
教师的朗读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通过生动的语言教学,利用声音传达教师朗读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时刻感知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得情感在不断升华过程中激发朗读兴趣,想要与文章人物一同达到情感契合。因此,教师采用生动语言进行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朗读教学事半功倍。[2]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朗读时配上轻音乐当做作背景,以愉悦欢快的喉音带有着感情色彩,慢慢地叙述农夫的故事。随着文章内容的推进教师的音量可以逐渐增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由惊喜变成焦虑再到无奈最后是失望,将闻一多先生当时满怀希望,焦虑的神情、无奈的动作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仿佛当时就在现场,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情感教育最大程度的呈现。通过生动的语言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利用多重的语言情感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内心的文学意识,把故事中的情景以生动的语言最大程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小学语文的自然之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根据朗读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朗读情境,让他们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并进行熟练朗读及细致思考,开发他们的朗读潜能,达到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的目的。同时,教师开展以问促读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激发朗读意识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对应文中的时间轴填写相对应的民俗活动。为每个人提供一张时间表,要求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在时间填空填写对应的活动。表格填写完,教师问:“同学们说一说课文那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具体写了哪些民俗活动。”一位学生回答:“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教师说:“很好,还有哪位同学进行详细的补充?”另一位同学发言:“第1-7自然段主要介绍人们为春节做好各种准备。”一位女生回答:“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时人们过节喜庆的热闹场景。”教师总结:“分析很到位,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课文,从而进行思考。”教师对这几位学生鼓掌加以鼓励,认可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乐趣,鼓励他们进行熟练朗读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实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朗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用生动的语言教学,采用熟读方式激发思考意识,能够完善语文朗读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