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困局、机遇及策略

2021-11-22 10:47芦忠文
运动精品 2021年2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师范生体育教师

芦忠文

(伊犁师范大学体育分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教育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而教育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的竞争,而教师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上。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承担两项责任:一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培养优秀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于2020年1月28日-29日在巴黎召开会议,倡导探究未来教育领域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构想的内容。学校体育是传播科学体育的最有效场域,而培养体育师范生应是一项培养具有健康的体育思想、掌握体育教育规律、熟练运用体育教学技能专业技术的人才的系统工程。在国家的重视下,边疆地区培养体育师范生的硬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这种以合格为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时代“软”环境下差距已显现。教育部先后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尤其是2019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这“势必要求教育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以适应国家、社会对于未来学生培养的时代需要”[2],这也为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落实“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体育教师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是学生体育价值判断、人文导向的引领者。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体育师范生,是当前每个体育教育者应关注的问题。

1 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困局

1.1 人才培养量的提升难掩质的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边疆高校在基础条件、教育规模、学术队伍、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和进步。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也完成了从起点到过程到结果的更始,以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喀什大学、昌吉学院为体育师范生培养基地,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为边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才基础,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保障效益。但是,体育人才质量下滑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体育师范生能力不足,入职需培训和强化业务能力的现象已成为常态。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指出:“在21世纪,仅仅掌握读、写、算这几项基本能力已经不够了。几乎所有薪酬超过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不管是蓝领还是白领职位,都要求雇员具备解决知识性或者技术性问题的能力。”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边疆地区体育师范生人才的培养呈现“低端化”趋势,在最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新时代,我国提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各类竞技体育项目倡导从小、从兴趣、从学校培养抓起,促使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从对“量”的追求转向“质”的提升。低要求、低水平的办学理念,以及以“合格”为尺度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难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成为限制新时代边疆地区学校落实与推广体育工作的重要的、潜在的因素之一。

1.2 职业生态造成人才的隐性浪费

新疆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4646所,在校学生389.9万人。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民众对体育价值和功能认知的提高,教育部普及和推广“阳光体育”、校园足球、校园篮球,客观上让边疆地区学校对体育师范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现实中却出现招教遇冷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从客观上来说,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学校占比较大,地处边远,文化和物质条件差,体育教师的待遇低、任务负担大、教育环境恶化。受这些因素影响,边疆地区学校对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体育师范生难以产生吸引力。体育师范生在事业意向、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短板,与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初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体育师范生社会需求较高,但体育师范生到边疆地区学校任职意向偏低的现象,这是一个隐性资源浪费问题。新时代下,需要具备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和“工匠精神”的优秀体育师范生投身于边疆地区体育教育第一线,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1.3 课程设置独立,导致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弱化

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教育改革,在“厚基础,宽口径”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学习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对丰富了,但忽视了建立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方面分类更加细化了,涵盖了通识和人体科学、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内容,但存在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结构割裂、缺少联系,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缺乏有机融合,健身与健康内容偏少,实践类课程课时不足,学生学习环境呆板,缺少整合所学知识的实践机遇,评价模式简单线性等现象,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向培养目标迁移。同时,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技术课程占比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管理较少考虑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从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方面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放在一个层面,使得体育学科教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优秀体育教师培养的核心观点“学科本位”型课程缺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不足。正如钱颖一所说:“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是影响边疆地区体育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因素之一。

1.4 对学生的时代性关注不够

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推进,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为优质教师教育,“教师道德、职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对教师长远发展发挥根本作用的内因素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3]。首先,我们面对着是在网络中、智能化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学生选择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目的与对体育学科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认识不够清晰,这些都是影响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因素。网络是人类最大的、最新的、最先进的知识平台,是教材中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习模式所面对的最大挑战。目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体现得比较明显,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想要让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质体育教师,首先应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时代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2 “四个回归”对体育教育的启迪及机遇

2.1 回归教师,提升涵养

体育师范生的培养,首先在于对教师的培养,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身份和社会责任,认识到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习近平同志说:“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4]。因此,理想信念应该是优秀体育师范生培养的首要基准。其次,良好的道德情操、品行是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基础,“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更需要懂得人性中的守望相助,懂得利他、大爱与关怀的意义,关注人的全面成长,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还应当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以及体育的价值、功能、意义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具备审视体育之美、遵守体育道德、学会独立推理和思考的能力。体育教师需要成为体育的理性、自由、真理、正义的维护者,应以引领文明体育,批判落后体育思想,以倡导新体育文化为己任,不沉湎于世俗风气中,这样才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体育教师应该是能够对体育提出新见解,为体育提供新思想的人,并能够通过体育教化人、鼓舞人,令人信赖的人。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学术性较强的话语系统和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思想理论体系,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新时代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体育教师承担着社会体育和民众体育的启蒙与教化导向的任务,追求并确立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体育价值的存在。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里强调,大学不能忽略的神圣任务是把学生教好。体育教师应致力于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起“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新时代体育教师培养应坚守教育本质,恪守体育初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价值观建设,提升内涵,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质。

2.2 回归本质,重识体育

毛泽东曾说过:“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学者林笑峰提出:“体育即育体也。”关于体育的定义,至今尚无准确的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运动与健身是体育的本质,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是人类在早期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活物资匮乏的时代中生存下去的首要条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得到启示并提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好动物’,而成为一个好动物组成的民族是民族繁荣的第一个条件。”这也是中西方体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愈发尖锐激烈,人们的身体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人们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印证了斯宾塞说过的一句话:“体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与内容,是人类活力、精力、健康、勇气和斗志的来源。”[5]新时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体育,白岩松说:“体育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奖杯和成绩,在运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团队协作、理解和包容,在一次次摔倒又爬起来的过程中,获得了‘逆商’的成长,学会接纳自己,坦然面对失败,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在遵守规则之下赢,同时也教会孩子有尊严和体面的去输。”体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关注人的情感与人的灵魂,新时代注重体育主体的回归。体育是一门真正关注“人”的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生物学、生理学和哲学、运动训练学、人类学、教育学、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为体育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体育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伟大,不仅仅是简单掌握几项技术那么简单,它能磨炼一个民族的意志,改变一个民族的基因。体育强身健体的核心本质永远不会变,这决定了体育的学习形式、学习条件、学习方法以至于评价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掌握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文化传播者的场域。“无体育,无教育”,体育是教育的第一要素,体育师范生不仅仅要理解体育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备科学体育、终身从事体育教育的精神,也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具备身体力行的能力。新时代从回归体育本质的视角,为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2.3 回归初心,恪守职责

“无体育,不教育”。不同时期体育的发展承担着不同使命,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得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让我国体育在世界体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让我国竞技体育获得高速发展。这其中,体育教师对群众体育的普及、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体育教师的培养,既体现国家意志,更具有时代特征。一个国家对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怀与重视,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还关乎国家的昌盛。近十年来,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先后颁布了284份与体育相关的法规纲要、意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为了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部下发了足球、篮球、排球特色项目进校园的相关规定,新时代的体育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得到有效的发展。这不仅使我们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关注国家的顶层设计,也让我们思考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出发点。以培养具备体育教育素质、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是新时代对体育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迈克尔·阿普尔认为“今天的教师教育研究不能脱离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特征,也不能摆脱时代的思维模式”[6]。体育教育的主体是人,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良好的品质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群众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对居民身体健康进行科学的干预与正确的引导,都是新时代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一切有赖于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体育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回归到对人的培养的教育,它给孩子们带来成长。”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应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国家意志为基点,培养优质的体育教师,为“新时代、新体育”提供人才保障。

2.4 回归时代,追逐梦想

当今的中国已远离物质的短缺和匮乏,进入了追求生活品质的时代,传统的需求减少了,新兴的需求再增加,体育精神、健康生活方式高度匮乏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健康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关注的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质量是以人的健康为基础,健康应该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根本要素。”身体健康是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实现和创造自我价值的资本。而全面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中国梦的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迈向大众化,对于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社会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更正确的方向进步,是未来体育教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休闲体育、健身体育、户外拓展体育的日渐增多,对体育教师具有科学的干预、推广、组织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体育师范生既是未来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又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边疆地区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也应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更新教育理念,在管理、制度、形式上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质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3 新时代边疆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策略

3.1 以“立德树人”为引导,提高核心素养为抓手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最根本的教育问题[7],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的“德”,它规约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制度、社会发展得以立足和演进的价值导向。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提升学生对历史使命与社会使命的认识,是边疆地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的根本保证。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导下,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四好”教师为目标,强化内涵素养,凸显“工匠精神”的养成,是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由合格转向优秀的关键点。只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社会尊重体育教师,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重视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在边疆地区进行普及与推广,共同实现“中国梦”。

3.2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教学实效性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其内涵包括三层要义,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8]。现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学校和教师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发达国家倾向于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教师,以“做中学”的方式构筑专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础,因此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常态化了。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9]。这对新时代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想要培养优秀师范生,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实践类课程,给予学生尝试并积累经验的场域,为学生创设参与对本地区居民身体健康进行科学的干预、科学的引导的实践机会。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向体育教师转化的催化剂,结合优秀师范生培养的时代要求,照拂学生的存在方式在改变的实际,以课堂教学与评价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以德、专、能、全为重点,转变观念,扭转“唯知识化”的体育教学局面,侧重对体育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建构去中心化的、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引导体育学习向个性化、多学科化和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边疆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客观现实,对体育师范生爱岗敬业的品德、终生学习与提高个人的教学艺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生活方式的工匠精神提出更高要求,这种高要求使之扎根本地,有效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体现自身的价值。边疆地区还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建立体育教师培养联盟,集中本地区名师资源并进行共享,及时发现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好的解决方法,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实效,适值人才培养服务。

3.3 以内涵发展为核心,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是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新时代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指向,边疆地区高校的办学机构与管理者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办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依赖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的支撑。边疆地区应该周详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抓住国家给予本地区的政策支持,为教师创造提升专业素质的机会,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关注本地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教师不仅要做专业大家,还应该成为专业教学的名师,以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4 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卓越人才

边疆地区教育滞后、条件艰苦,各类人才相对缺乏,一专多能的、具有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适合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应顺应时代与地方发展的需求,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深入了解本地区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选择各具特色的做法,树立服务于学生的理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让体育专业教育由“电影院模式”向“超市模式”转型,变“适应”为“服务”,向服务性培养模式的方向进行变革。提倡有效的学习,深入了解本地区基础教育中对体育教师的现实与未来需求情况,避免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的浪费。体育教师要树立和普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理念。边疆地区学校应该本着服务于地方发展、提升学校体育水平、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科学有效开展、普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边疆地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时代需求。

4 结语

教育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着必养其心”。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最重要的,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规则意识才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核心。新时代是中国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国家将体育以及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摆到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的高度进行定位,以期呈现结合区域因素、职业素养、事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模式等多层面,共同探讨并完善边疆地区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同步共振,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阔视野、凝聚共识,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宏伟愿景的实现,培养与时代同心、同德、同向的体育教师后备贤才。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师范生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