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季 悱
(1.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2.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1)
柔道运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令人赏心悦目的技巧,可以同时修炼练习者的身与心,让练习者达到“精力善用,自他共容”的境界。柔道不仅是最早进入奥运会的传统武术类项目,还拥有百花齐放的商业类比赛,是传统武术现代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近年来,柔道这项富有浓厚东方传统文化和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柔道选手们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愿意学习柔道,并投入到柔道运动的推广事业中来。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柔道运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柔道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柔道运动具有强对抗性、对身体协调性要求高等特点。如果柔道练习不系统,很容易造成运动伤损,这种挫败感也会给练习者留下心理阴影,打击练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问题,孙晓芳、王峰等学者已做过报道和研究。在非体育院校中推广柔道有其特殊性,因为在柔道教学中既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结合大学课时安排和上课节奏。
为此,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柔道课教学为例,重点探讨中国海洋大学柔道课教学发展的现状和校园柔道运动发展的新模式。校园柔道社团的产生进一步推动校园柔道运动。校园社团活动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运动认知水平和推广柔道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因大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限制了学生广泛学习柔道的空间,而课堂结合社团的发展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业余时间提高自身柔道运动技能的需求,又为学生正式学习柔道课程奠定了基础柔道知识与运动技能。
高校柔道教学与运动员柔道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练习者的基础差异较大。从客观上说,受年龄、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柔道运动。高校柔道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应该本着“快乐柔道”的原则,让更多学生了解到柔道运动对身心的塑造作用,从柔道运动中获得快乐。
高校柔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主观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实行选课制度,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课,因此有很多学生是抱着很大的热情参加柔道学习的,其中有很多选择柔道课的学生对柔道运动了解不多。笔者曾经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柔道课上做过调查,全班30名学生中,有15人表示不知道柔道和跆拳道的技法差别,可见选择柔道课的学生不一定清楚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有一个女学生说,她在选择柔道课时,并不知道学习柔道要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以及柔道有很多的倒地、滚翻等动作,她原本十分抗拒这些,因此不想继续学习了。中国海洋大学的选课制度较为人性化,学生可以在试听几节课程之后,可选择放弃该课程的学习,这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在柔道教学的前几节课中,教师应为柔道教学做好铺垫工作,让学生对柔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学生在选课之后对所学内容感到失望,甚至出现抗拒心理。在柔道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由于有的柔道教师同时教7-8个班的数百名学生,要想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柔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就低不就高、宁慢勿快的教学原则,按照班上基础最薄弱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对悟性较高的学生,教师可敦促其精益求精;对悟性低的学生,让其反复练习,夯实基础。不追求个别学生特别突出,而追求全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高校柔道教学更像是“播种”,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有这个认识。
安全性是柔道教学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有些传统武术的学习是可以离开对抗关系的,只做“形”的教学。但柔道是一种强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柔道的教学目标是让学员在对抗过程中能够灵活的使用柔道技巧,而非仅仅了解和演示技巧。因此,在柔道教学中,将对抗性掌握在安全范围内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保护意识、保护技巧、身体协调性和技法熟练度都相对欠缺。部分有武术、搏击、摔跤项目学习背景的学生会在实战中尝试一些危险的动作。
对于教学安全问题,教师首先强调受身练习的重要性。充分的受身训练,既可以锻炼学员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也是柔道入门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受身技巧,才能较为安全地进一步学习柔道的投技。在一学期的课时里,前1/3的时间被用来做受身教学和练习,之后的每节课也要复习受身练习,每个学生都要做到熟练运用。在课程考核中,受身技巧是主要内容,学生需掌握后受身、侧受身、侧滚翻受身这三项技巧才能拿到合格的分数。现实生活中,学生未必会用到柔道的投技和寝技,但掌握受身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各类运动中保护自身的安全,让每个学习柔道的学生从中受益。
其次,为每位学生安排合适的训练伙伴也非常重要。因为柔道具有强对抗性特点,选择正确练习的对手,能使练习事半功倍,也能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双方。张继锋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同时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议。在柔道练习中,选择合适的对手是最为重要的。对练双方力求体格相近、力量平衡、个性互补[1],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训练中建立友谊,互相保护、互相督促。
再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柔道的竞技魅力,在柔道课程的后半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实战对抗。初学者常常会在实战时过于紧张,表现为动作僵硬、使蛮劲、技术变形、忘记受身动作等,此时伤损事故最容易发生。因此,在实战练习的初期,应采用“有限制的对抗”。①确定攻守关系的对抗。确定一方是进攻方,另一方是防守方的实战对抗。这种“有限制的对抗”可以理解为接近实战的打入练习,一旦进攻方抢到把位后,防守方不能继续防守,必须使用受身动作帮助进攻方完成进攻。②限定技术范围的对抗。比如只使用大外刈或背负投技巧进行实战,使用其他技巧则属于犯规,这个规则可以让学生专项复习某个技术,增加熟练程度,防守方也可以专项练习针对某个技巧的防御和受身技术。③打分制的对抗。教师依据攻受双方做出动作的标准程度进行打分,分高者获胜。这种练习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脱离技术,进入“胡乱”对抗的情况。总之,灵活运用对抗规则,让学生在“斗智不斗力,比巧不比狠”的原则下进行实战对抗。
最后,对于那些试图挑战高难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严厉阻止这类危害自己和他人安全的动作,同时鼓励和引导他们做规范的动作。从心理学上说,尝试高难度动作的动机是学生的表现欲,在吸引别人注意的目的达成后,这种行为自然就会受到抑制。此外,教师要为这部分学生树立新的标杆,让其以做出标准的技术为荣,而不应该以挑战高难度为荣。在柔道教学中,笔者时常举日本柔道名将古贺稔彦的例子,他把最基础的技术练到出神入化,对手明知他用背负投却无法防住,这才是最值得推崇的技术。
柔道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本,想要获得代表柔道入门的黑带初段,至少得练习柔道一年半以上。但高校柔道教学的课时十分有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柔道课为16周32个课时,其中还包括期末考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不仅课时有限,而且每周两节课的教学课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柔道的热情和连贯性。笔者曾做过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学生没有在课余时间复习过柔道课所学的内容,71%的学生认为复习柔道课内容缺乏场地条件,15%的学生表示缺乏共同练习者。面对高校课时安排的客观情况,一方面教师要调整柔道教学目标以适应课堂的节奏,另一方面需要创造供学生自习柔道的场地条件和学习氛围。
鉴于高校课时的安排,想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柔道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会学生如果欣赏柔道作为柔道教学的第一目标,所有学生都要学会;让学生爱上柔道、以柔道为爱好作为教学的第二目标,要求兴趣强烈、能力较强者达到。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尽可能精简教学内容。嘉纳治五郎先生把柔道技法标准化为投技67个动作,寝技32个动作。而在高校柔道教学只能教授4-5个技法,如背负投、大外刈、大内刈、大腰投机等。首先,这几个动作是柔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法;其次这几个动作较容易掌握,在学生具有受身基础时,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对于寝技的教学,教师通常会留出一周时间,让学生体验寝技,了解柔道的寝技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某项寝技技巧,因为寝技的缠斗可控性较差,安全性很难保证。学生要从掌握寝技基础技法到灵活运用,难度相对较大。
随着柔道教学的开展,许多接触过柔道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教授的内容。通过学生社团为兴趣强烈的学生开辟柔道第二课堂的想法应运而生。中国海洋大学的柔道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管理的,社团通过校园活动和柔道课堂两个平台吸纳新会员,社团聘请柔道教师担任教练,借用柔道教室作为社团活动的场地。平时社团自发组织学生复习和演练柔道技术,教练每周参与一次学生训练,指导社团成员训练。柔道社团通过表演等形式在校园中宣传柔道运动,让更多学生了解柔道运动,进而选择柔道课学习。学生社团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柔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柔道社团通过在校园内开展柔道表演等宣传活动,可让更多学生在上柔道课时“有备而来”;让学生在了解柔道技法后,有选择地上柔道课。这样,避免一些学生在选择柔道课后期望落空的尴尬。
其次,柔道社团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安全隐患。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分组练习时,一个教师很难同时兼顾所有学生,而在柔道社团练习过的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实时帮助其他学生,帮助教师排除一些安全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
再次,教师应鼓励那些有热情、有表现欲的学生进入柔道社团磨炼技巧,让他们摆脱一知半解的状态,切实掌握柔道技术,通过反复训练,做到熟能生巧。这样,过去看似危险的“高难度动作”非但不再危险,还成为他们的得意技,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柔道的魅力。学生通过不断努力练习,逐渐提升柔道实力后,将有机会通过柔道社团报名参加柔道比赛,在比赛中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
最后,柔道社团的存在延伸了柔道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柔道的机会。学生在柔道课堂上入门,在柔道社团中提高。加入柔道社团的学生有机会深度学习柔道技巧,磨炼自己的得意技。孙晓芳、徐娜将柔道练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感知阶段,即理性认识和理解动作的阶段。②泛化阶段,即模仿技术动作阶段。③熟练阶段,即技术动作规范无误的阶段。④机械化阶段,即实现下意识的防御与进攻、对技术动作灵活运用的阶段。在高校柔道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柔道的掌握只能达到泛化阶段,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阶段。在柔道社团学习柔道重在技术,贵精不贵多,即使只会一两个柔道技术,也要力求运用自如,成为实战中的“得意技”。
此外,柔道社团还为学生创造了在课下温习课堂内容的条件。没有加入柔道社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利用柔道社团的场地训练。一般情况下,学生柔道社团的场地很容易找到对练的伙伴。这种伙伴机制让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并且柔道社团成员还会帮助和指导他们,避免他们出现意外伤损的情况。
在高校开展柔道教学,既是一种体育教育,更是对柔道文化的推广。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柔道,让学生领略到柔道运动全方位的魅力,进而培养一批热爱柔道运动的年轻人,这是高校柔道教学的根本目所在。在非体育类高校开展柔道教学与柔道专业运动员教学差异较大。因此,非体育类高校柔道教学需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需要配合学校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授课节奏。想要解决好高校柔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转变思维,以“播种者”的心态对多层次的学生开展柔道教学。学生社团是让柔道课堂向校园外延的有效学习模式。在空间上,它将推广柔道的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在时间上,它跳出了课时的束缚,让学生随时都可以练习柔道;在人员上,学生社团成员自发成为柔道运动的推广者,推广柔道的热情播种在每个社团成员的心中。当前已经有多所高校拥有柔道社团,柔道运动在大学校园内茁壮成长。最后,笔者建议全国大学生柔道比赛设置普通学生组别,让全国高校的柔道爱好者拥有属于自己的比赛。在这个比赛平台中,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进步,实现柔道教育的“精力善用,自他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