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华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目前,习练段位制杨式太极拳的多为中老年人,不少都患有慢性疾病,这不利于太极拳技术的掌握和演练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演练水平也是我们在习练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思考的问题。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有单练和对打两种形式,对打是单练套路的拆分,仅以六段(最高技术水平)单练套路为例就提高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演练水平的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如有不对之处,尽请指正。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指出演练水平的评定是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在功力(劲力、协调)、演练技巧(精神、节奏、风格)、编排(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标准,整体比较,确定扣分,从该类分值中减去应扣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演练水平包括功力、演练技巧和编排等方面的内容,就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而言功力要求沉劲十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演练技巧要求精神饱满,节奏稳定,风格突出;编排方面我们可不做考虑(它是规定套路)。我们平常百姓在练习时认为太极拳演练的最高水平就是自己打得舒服,别人看得舒服。
首先,了解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套路结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杨式太极拳六段的结构体系和技术体系。六段在整个段位制杨式太极拳的技术体系中(最后一个套路)处于最高技术水平 ,全套由30个拳式组成,是杨式太极拳练法和技法的综合套路,它包含了“打、踢、拿、靠、摔”五类技术元素,这些技术元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综合运用。可以说六段比较全面完整反映杨式太极拳的拳式内容、技法和特征。其次,演练好六段套路,练习者首先要把套路的拳式名称和顺序熟记于心,如不能把全套动作熟记,就不可能准确掌握各拳式的动作要领,更谈不上对太极拳内在意境的掌握(动作不熟练,练拳时心神就不宁,杂念就纷纷而来,肢体也不会轻灵,身心也无法放松)。总之,想要演练好六段套路,就必须要把整个套路的主体框架(拳式名称和演练顺序)内化于心,然后通过自己不断地操练研习,在过程中不断积累演练经验提高演练水平。
六段全套动作质量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练习者演练水平的发挥。六段全套由30个拳式组成,每一个完整的拳式都是由“型”和“法”构成。这里的“型”是指手型、步型、身型。在套路演练中,定势主要看其“型”是否正确。“法”是指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眼法等的方法,对“法”的评判着重看方法是否正确,运行路线是否合理、清楚,力点是否准确,拳谚中讲“势正招圆”就是对动作“型”与“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演练时练习者要时常自省其拳式动作规格及方法,只有高质量的完成动作才会有高水平的演练效果。
缓慢、柔和、轻灵、平稳是杨式太极拳独特韵味的鲜明体现。六段套路中的每个动作组合、每个段落都是在轻灵沉着、圆活连贯的基础上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在均匀缓慢的行拳走架过程中体现起承转合。
2.4.1 立身中正安舒
中正安舒,太极拳锻炼的最高境界,心平气和而得安,身法中正而得舒。“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练习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百会、会阴、涌泉穴)基本上保持上下垂直中正,身体不可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柱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且尾闾就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如六段“斜飞式”外观看似“倾斜”,然内外相合,劲起脚跟,中正十足,气势磅礴如同中国书法的楷书字体平正、工整,中正安舒是杨式太极拳练习的首要原则。
2.4.2 拳架开展大方
拳架开展大方是杨式太极拳独特的演练风格。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就要求身体内外放松,举手、抬腿、投足和动手须到位。六段中左右的对拉拔长拳势如“单鞭”,前后的对拉拔长如“高探马”,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体现杨式太极拳气派大、造型美的演练风格。
2.4.3 动作松柔缓慢
松柔缓慢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扬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式太极拳的缠绕、弹抖、跳跃和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而是形成了自己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种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习方法,也是老少皆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时,强调最多的就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这种在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过程中,在正确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六段动作做到恰到好处(沉而不僵,松而不懈),达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演练境界。
2.4.4 运行速度均匀
杨式太极拳强调慢、柔、匀,忌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六段整套打下来3-4分钟,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的运行速度是均匀的(起势的速度决定整套的运行速度),它不仅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和上下肢配合的协调速度,还包括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衔接。“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很形象说明在动作的转换过程中重心是慢慢地移换,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六段中虽有个别动作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看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即便是“转身右、左分脚”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要均匀。在演练中我们要牢记: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也是其独特韵味的鲜明体现。
2.4.5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指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可见分清虚实对习练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性。六段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做到虚实分明,且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如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身右左分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如“单鞭起势”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左脚向左前方迈步时脚跟先着地,脚掌依次落地,最后,全脚踏实,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式太极拳六段套路中非常突出。就像《太极拳说十要》中讲“虚实能分,转动轻灵;虚实不分,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要做到虚实分明,首先身体要松沉,在圆活连贯的状态下,肢体维持重心的平衡,做到下盘稳固,转换灵活。
2.4.6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要走弧形或半圆。“活”是指动作不僵,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眼、身、步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紧密,没有明显的间断,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转身右蹬脚”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推掌、蹬右脚时,随着左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随即向后落步,就进入了“手挥琵琶”的开始。就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右蹬脚”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的“起”,动作非常自然连贯。是否做到周身连贯圆活不仅是衡量太极拳的功夫,也是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
2.4.7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非常严格。杨式太极拳检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杨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振基老师强调:杨式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老师也强调“身使四肢”,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要提到腰上,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引力去牵引手臂沉落。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总之,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一致,“扯之一毫、动满全身”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特点。
2.4.8 换位逢转必沉
六段是大架子实腿转身,即承重腿实现转身。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如“转身左右分脚”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碾脚转身需先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身体旋轴而转即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杨式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实腿转换貌似与此相悖,这恰恰正是杨式太极拳的高妙之处,“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个套路的演练中,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就打不出杨式太极拳的韵味,如“左倒撵猴”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中论述:“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左腕手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拉腰胯,随身体左转重心后移落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左掌随身体后移,向下沉落于左髋前外侧,最后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一种沉、拉、打之势。六段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和搬拦捶等。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也是杨式太极拳行拳走架的一种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