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瑜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极其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它不仅体现在从源语到目的语这一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体现为不同文化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的转换。综观国内目前的翻译教学,不论是本科(BTI)还是硕士(MTI)阶段的教学,大多将其重心放在学习者语言转换能力的机械训练,忽视了学习者的思辨认知发展对其翻译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过分关注语言知识和实用技巧训练的翻译教学,不仅不符合当代大学全人教育的目标,而且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提升速度缓慢,译文质量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研究将注重学习者思辨认知的培养,尝试将其融入翻译教学中,并深入探讨思辨认知培养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升机制。
文秋芳以美国哲学联合会对思辨能力的定义为基础,将思辨能力理解为“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和有理据判断的能力”。郭炯、郭雨涵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即在特定情境下,学会从相关信息中发现某种事物和现象所隐含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适时评估”。那么思辨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什么呢?许多学者对此均有论述。语言学家朱星认为“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以逻辑思维转换为基础”。颜林海指出“翻译具有跨语言和跨文化性,且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它离不开译者的积极思维和分析推理,其最终目的是解决翻译转换中的问题”。
从学者们的研究论述中不难看出,思辨认知训练融入翻译教学中是必要且急需的。首先,不论是原文理解阶段,还是译文表达阶段,都需要学习者积极借助认知工具,进行逻辑分析和思辨抉择。其次,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汉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上的差异性,要求学习者只有正确把握源语的逻辑思维,推理原文的深层意蕴,这样才能较大程度避免在双语转换环节的字面死译,从而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意义转换,进而确保原文和译文尽量实现内容对等、形式相近、效果同一。最后,翻译问题的劣构性也表明,译文从来不是唯一的。鼓励学习者从不同视角去评价、修正译文,激发他们主动搭建问题空间,并积极求解答案,这一思辨认知的过程无疑会帮助学习者生成更好品质的译文,以及形成良好的翻译思维习惯。
李瑞林曾撰文指出:“翻译教学的目标内涵应是培养有思想的译者”。翻译教学应逐渐深入向译者素养教育这一内涵式发展转变。本研究拟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绩效评价这三个层面,具体设计融思辨认知训练于翻译教学的过程模式,深入探讨思辨能力之于翻译能力的提升作用,使翻译学习者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译有所为、学思结合”。
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翻译能力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研究者所在高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蓬勃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并成为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除此之外,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广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要门户。基于这一现实需求,研究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以体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的真实语料和翻译项目为主,并融入相关学科背景知识介绍,通过思辨认知训练,促使学习者与外部环境形成真实互动,在现实翻译项目中学会创造性地应用语言和知识。
李家坤等认为:“融入思辨认知训练的翻译教学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方案、运用的思辨认知工具、营造的协作学习氛围以及采用的思辨性评价机制”。据此,本研究拟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阶段,设计融入了思辨认知培养的翻译教学过程,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习者的翻译综合能力。
1.课前阶段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学术论文的阅读学习工作。例如,教师在布置桂林旅游文本的翻译任务前,给学生分发了«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两篇学术文章,旨在充实学生思辨认知内容,既从宏观上给予学习者语篇意识和理论指导,又从微观上给予平行文本供其鉴阅。教师将学生分成均等的翻译组和评价组,翻译任务将分发给翻译组,并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第一稿译文。初稿译文被同步发给教师和指定的评价组,评价组拿到译文后,需要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并将意见和建议制作成PPT的形式准备课堂演示。这里需特殊说明的是,翻译组学生在完成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做译者注。
译者注是记录译者在翻译时的思维内容和过程,以及借助的思辨认知工具等。它从微观的层面以注释的形式随时记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词、句、语篇层面的翻译处理,以及对疑难问题的思考等。
2.课上阶段
课上,评价组用PPT展示其对于翻译组初稿译文的评价和思考。在指出问题的同时,需列出其质疑的可靠性,即借助了何种思辨认知工具(如在线或纸质词典、网络搜索引擎、论文资料等)推断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和筛选,如信息获取的途径及方式是否具有权威性,获取的信息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观点论证的逻辑性及是否有利于问题解决等。利用思辨认知标准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能促成学习者对译文的完善,提升其翻译能力,而且有利于促成学习者思辨能力和元思辨能力的不断内化,逐步完成从“新手译者”向“熟练译者”的转化。
3.课后阶段
翻译组和评价组需针对课堂讨论结果和教师点评意见,在小组内协商,分工合作去查证资料并讨论最优的翻译处理,最后每人修改并完成好各自译文的第二、甚至第三稿,并都存入个人翻译稿件的文件夹,提交给教师。除此之外,翻译组和评价组的学生还需向教师提交一份自己的反思日志。翻译组的反思日志记录译者从确定翻译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到求解问题这一过程的所思所感;评价组的反思日志记录着评价者在评价他人译文的过程中从质疑译文、整理相关资料,到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所思所感。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重读课前的相关论文,重新审视和总结翻译理论对具体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做法能促使学习者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并实现从实践回溯,帮助学习者达成对理论的进一步内化,并能继续指导同类的翻译实践。
本研究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和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展示与讨论和翻译实践练习的完成情况(含提交的译稿、思辨认知工具使用、反思日志等)。期末考核为指定的翻译项目实践工作,提交译稿需同时附上译者注和反思日志。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翻译教学中,翻译组和评价组轮次交换翻译和评价的任务,确保每位学习者都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翻译和评价译文的实践。译者注能帮助学习者克服机械翻译的陋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求证和研究能力,从而促使学习者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思辨认知工具的正确合理使用能帮助学习者克服望文生义、先入之见的翻译陋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翻译工作态度;反思日志能帮助学习者及时理清工作思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综合、思考、推理等思辨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翻译人才紧缺的社会现实也日益凸显。本研究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绩效评价三个方面深入,试图构建一个融合思辨认知训练的翻译教学过程模式,鼓励学习者形成主动探索、平等合作、慎思明译的翻译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思辨认知能力和翻译应用能力,最终实现翻译作为沟通世界桥梁的这一长远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