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楠 田明莉 刘磊 赫妍 陈阳 陈国新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开展中,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认知来对具备价值的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进行有效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的认知需求,同时翻译的媒介作为连接不同规则作品之间的联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共性。翻译的重点是对信息进行传递,翻译目的论决定了实际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对译者的角色进行分析,有助于发挥译者的翻译效应。通过对其角色的优化,有助于实现翻译领域的健康发展,文章对于翻译目的论中译者的角色进行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目的论来源于德国特色翻译目的学派的弗拉米,其在著作《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中率先提出了基于社会文化与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论。在该学者的认知中,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转码的过程,更是人们对于一种具体形式的具体行为。在翻译目的论的理念下,译者需要将翻译工作从文本转移到读者的身上,即翻译工作不仅需要根据作品的实际价值,更是需要对读者需求的文化显性需求上,通过翻译工作将目标文本的价值延伸到文化需求的功能上。在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下,对于翻译标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由译者面对的读者多样性进行选择。
在以往的译者角色分析上,存在众多的角色比喻,如常见的译者是画家,是塑造家,是演员,翻译工作是原作翻译的桥梁与传声筒。而更多的译者角色被定义为一个演员角色的性质,即基于译者自身的生活、文化和修养来创造相应的任务角色,而翻译下的角色又符合原著中的作者意图,翻译如临摹一样,其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外表的形似。基于传统的译者角色比喻中,可以得知译者作为原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人角色,其不仅将原著作者的不同语言符号的文化进行传播,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异族文化。
在翻译目的论下的译者角色发展,需要从自身个性、社会需求、读者需求与自身发展等进行定位。翻译目的论下的译者需要多样化的翻译目的来进行自身的角色定位,而不能够仅仅依赖于一种形式,通过面临需求的多样性,以多元角色来实现翻译工作中译者的全面发展,为翻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现有翻译领域的标准中,要求译文需要忠诚于原文。而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角色的定位,需要能够在翻译目的论中凸显自身的个性发展,基于自身的翻译风格,在译者的译作上能够进行自身个性、气质、思想、观念以及修养的体现,有助于拓展译文的翻译面,实现翻译风格的表现。在译者个性发展的角色定位下,其角色的精神面貌具备一定的心理特征的倾向。译者个性发展的角色由译者本身的多种因素综合形成,其囊括了译者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译者翻译激情的覆盖,有助于风格与结构的角色独立化,让译者能够突破自身的翻译局限,从而实现翻译工作的优化。同样基于个性发展的角色定位,能够让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不忘初心,通过翻译个性的发展,从而让译文具备独特的气韵。在个性发展的角色定位下,融合他人的译文个性,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译文水准。译文百样,译者亦如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反映了将原文翻译成目的语言时的个人风格和个性特征,因为翻译是译者与原文之间的一种沟通活动,包括理解、领会、解读以及翻译等多个环节。在翻译中,译者的思维活动、情感、气质类型、语言表达风格和世界观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翻译活动只在翻译者的原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只在不知道初衷的情况下坚持语言的机械翻译,这根本不是翻译。翻译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转化和模仿。从译者的另一个角色定位来看,翻译的个性反映了翻译不是对等价语言符号的一对一转换,而是一个复制的过程,不同的人翻译相同的作品,而且它的风格也有所不同。正如翻译过程中,译者将原创作品提供的外观材料、知识和经验结合成一个具有理性和直觉的情感审美形象系统,然后再在自身的译文中实现它。译文翻译目的论中的译文角色需要重视译者个性发展的定位,并且在此过程中,译者的一些风格和心理元素特征与原作者、原作品一致,既能体现原风格,也能体现翻译特征。在选择原文时,译者往往需要根据自身的角色发展来选择翻译作品,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特点的作品,以产生好的译文作品。在个性发展的翻译目的论中,译者的角色定位需要具备自身的特色,从自身长远发展来进行角色定位,有助于翻译水平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翻译目的论重视文化功能的需求上,需要译者的角色定位能够服务于读者。译者的服务角色定位也能够表现在与读者、作者平等的定位关系上,当译者成就一部译文时,其本身有着独特的价值。译者的译文读者往往不懂原文的语言,其通过译文的阅读进行认知欣赏与研究。在基于译者服务的角色定位上,需要为读者负责,为作者负责,其负责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再现上,同时也需要规避读者的错误认知上。读者是译文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文化需求来进行翻译工作。从读者文化需求的翻译目的来看,译者需要决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原则进行翻译,同时也要依据读者爱好与文化需求来进行,以此实现读之有效,进而保障译者译文工作的价值。
基于翻译目的论重视交际功能,需要在译者角色定义中关注翻译事业的发展。以翻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开展角色定位,消除时代对于译者的局限性。翻译者的翻译是一种有限的创造,是对原文的再现。由于东西方文化、语言表达习惯、地理环境、政治地位、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差异,在译者的翻译中,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来表现物质、风格情感、知识经验、科学理论、理性和直觉,这是与原创的结合。译者翻译工作的角色定位,不仅要符合社会读者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跨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构建自身独特的风格,满足社会读者文化的需求,从而确保译者自身翻译工作的价值。以文学翻译为例,没有翻译者个人投入,只有机械操作,根本没有艺术。在翻译工作的译者角色定位中,译者作为翻译事业的参与者,其角色与作者和读者不同,其更多价值在于传播文化、思想与风貌等。也就是说,译者与作者不同,他不能发自内心,而是必须在作者规定的框架内重新创造自己。译者是一个非常难相处的角色,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他必须经常去读取作者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远不像他自己的作品那么快乐。另外,他必须学习原创作品和原作者,必须克制自己,甚至否认自己。此时,他可能会有一种痛苦的感觉,一种手脚被束缚的感觉,一种思想被禁锢的感觉。但译者就是译者,其角色定位只能是这样,否则他将是作者。如果译者没有这种牺牲精神,读者就没有机会看到原作意义的译文,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国的文化习俗和意识形态,译者复制的作品也不能反映原创作品的风格。在译者的角色定位上,其不仅需要尊重作者,尊重知识文化,同时也要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在翻译事业的发展上,译者角色的定位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
由此可见,虽然现阶段对于译者的角色定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译者角色定位,需要从译者的个性发展,社会文化需求以及翻译事业的发展来重新定义。同样,译者的个性发展决定着译文的风格与质量,译者的社会性角色有助于满足社会交流的需求,同时更能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译者服务社会领域,服务于读者,是翻译领域的参与者,更是翻译领域的推动者。译者的角色定位需要能够实现文化交流,忠诚于原作,忠实于作者,服务于读者,以此无愧于译者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