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2021-11-22 08:17
名师在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师应思政

陈 丽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福建莆田 351131)

引 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1]

语文课程特别是古诗文模块更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挖古诗文的思政教育内涵来凸显价值导向,来体现文化浸润,从而实现加强语文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语文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应认识到,这里的“思政教育”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那么怎样将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虚实结合,增强古诗文与思政教育的黏度

思政教育中的抽象概念、空洞说教,可能让人觉得枯燥无形。教师如果善于将“大道理”与中学生易于感知和喜爱的“诗词”有机结合,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概念变得立体、丰满[2]。例如,在教学《登高》一课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教师可以联系杜甫早期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进行对比阅读;其次,教师可以联系学过的《沁园春·长沙》,还原毛泽东“谁主沉浮”的思想背景;最后,教师还可以联系《烛之武退秦师》,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于危难之中,孤身入虎狼之秦国的家国大义精神,从而把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的诗文中接受“虚”的价值观与思政教育,进而实现更有效的阅读、鉴赏、表达和交流。

(二)棱角分明,加大古诗文与思政教育的力度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学生年纪小,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偏颇的。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师也必须加强思政学习,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态度,棱角分明地批驳错误观点。例如,在学习古文《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学生认为荆轲武力不强,是“添乱”“没有自知之明”,不能理解太史公褒扬荆轲的意图。笔者适时联系当下话题“英雄”,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英雄是谁”“太史公呼唤英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习近平主席关于英雄的言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生成了新的对荆轲、对英雄的正确理解。

(三)情义相生,增加古诗文与思政教育的温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感染的。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传播过程中,思想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固然重要,但诗文美好的“情义”“诗意”更加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古诗文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忧愤和无奈、奋进与理想,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梦想,来谈一谈“作者与我”,从而增加古诗文与思政教育的温度。例如,在教学完《归去来兮辞》一文,在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质性自然”的“归园之乐”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结合本文,谈谈归隐是对人生的逃避还是热爱”,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文学风气、《世说新语》中的张季鹰“莼鲈之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的“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当下的时代使命,热烈畅谈,借由古诗文实现良好的搭桥,让语文课堂“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二、链接课外,构建系统教学

(一)链接课外,丰富阅读

除创新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如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诗十七讲》《迦陵文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陈鼓应的《庄子浅论》等。由课文延伸出来的课外阅读,能够最大限度保持学生学习链条的稳固性及丰富性,扎实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助力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学校的校本课程“语言文学课程群”“躬行育人课程群”可以依据具体条件融合开发。

(二)分门别类,辑录诗文

语文学科对笔记要求应更为严格。学生虽然积累的古诗文不少,然而能真正“活用”“化用”学过的古诗词的学生不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门别类,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思想感情”分类,收集描写家国情怀、抒发修身养气、关切砥砺笃行等方面的诗歌,让学生以“古诗中的____”为题,围绕选定的专题,把所掌握的和能够查阅到的相关古诗文做笔记,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文集。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诗人的性格特点、诗情的丰富多样、诗风的各具特色加以分类,并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做一个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开展活动,笔墨胸怀

适时开展一些融合古诗文与思政教育的活动,有意识地通过活动去浸染、熏陶学生,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语文学科时应该有的强烈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我画经典——古诗文配画手抄报比赛”“我看经典——传统文化读书交流会”“我悟经典——献礼国庆70 周年征文”等课外活动;同时,借由第六季诗词大会各省市选拔选手的机会,在班级、年段、学校举行“诗词大会”,鼓励学生参加。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诗词储备量和理解力,而且可以开拓和塑造学生的思政品格,使其与时代强音同频共振。从课堂到阅读到写作,思政教育像一根红线,系统化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模块,也确实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领略文化经典、铭记革命历史、感受当代伟绩,进而增长学生学识和见识,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探索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策略,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不是要改变语文课程的本来属性,也不是要把语文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语文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努力践行者。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师应思政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