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自编操的时效性与推进方法研究

2021-11-22 08:08马丹本溪市第十二中学
灌篮 2021年26期
关键词:武术动作传统

马丹 本溪市第十二中学

校园自编操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学生体质,还可通过对武术、太极等元素的融入,使之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青少年在学习武术动作的过程中磨炼意志,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而武术和太极在我国的体育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绝佳的文化元素,亦是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因此,我校在体育自编操的编创素材选择上,即以武术和太极拳动作以及文化元素为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融合了武术、太极元素的校园自编操在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实践情况。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针对课题内容查阅、研究国内有关教学论著、论文、资料,充分研读、理解、借鉴传统文化、体育文化内容,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行动研究法:通过选曲、编创、教学、实践、完善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践,最终达到预期效果。以研究促编创、教学等行动,以编创、教学等行动促学生素质养成,做到教、学、练相结合。该过程中,将编创出一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校园自编操。

经验总结法:广泛借鉴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特色特点,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学生通过参加常态化的大课间活动,能够充分适应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相结合的创新活动模式。这将使学生更加重视自编操的学习,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积累文化内涵的最终目的。

二、自编操的创编

我校原有的用于体育活动中的自编操已沿用多年,虽然其整套动作足够流畅,也为师生所熟悉,但是却内容单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底蕴的传承。对体育活动创编的思考,不应桎梏于其体育形式,更应考虑其文化因素[1]。在此背景下,为了使中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感受体育活动中的传统文化魅力,传播阳光、向上的正能量,我校主动研究、编创了一套融合了武术和太极元素的自编操。

在该自编操的编创过程中,首先体育教师站在学生的主体视角思考问题,以他们的兴趣、喜好为指引,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一些题目,用于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喜爱中国武术,热爱的音乐类型等。其次结合学生的选项数据,教师了解到:学生大多喜爱武术,但是因对相应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所以偏重于喜爱其外在的动作;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认为流行的代表时尚和个性。最后以问卷调查为根据,教师选择了融合古风与现代少年精气神的《少年中国说》作为自编操配乐。该歌曲的配乐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带给学生振奋之感;歌词源自梁启超的文章,富有中华韵味与中华精神;演唱者声音刚柔并济且有特色,唱出了不卑不亢之感和自豪之感。用它辅助教师编创自编操,最为合适。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特别适合在武术操开展,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将娱乐性与运动性融入武术操,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2]。在具体的编创方面,体育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武术功底,在充分考量了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设计出了简单易学的自编操动作套路。本套自编操动作中加入了许多武术、太极元素,借鉴了其刚柔相济、招招见力的特点,并且在动作幅度大小、运动量多少方面,也能够适应中学生的承受能力、体质锻炼需要。为了与乐曲节奏相匹配,本套自编操的动作快慢节奏也会随之而变化。整体上,新创自编操动作张弛有度,快慢相宜,兼具跳跃性,具有实践和推广价值。

三、自编操的时效性体现

在成功编创融合武术和太极元素的自编操后,教师需在体育活动中将其传授给学生。具体做法如下:利用多媒体进行新操的细节动作演示,引导学生反复认真观看;由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动作示范,分解动作、细述武术自编操动作要领;进入练习环节,由学生分组练习,抑或集体共练。教师的教学是学生掌握新编自编操的基础,但是需注意提高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即使学生的自编操学习即时起效,当时学习、练习,即能当时掌握要领,继而在举一反三中得到内化与夯实。本次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自编操的时效性:

其一,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紧紧围绕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将自编操学习演练的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改善其学习方式,活跃身心,积累文化素养,以及进行合作、探索的一个平台。

其二,在教学方式上,要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使体育动作技能教学与武术健身知识传授相结合。教师要使学生在掌握具体动作技巧的同时,能够从健身的角度了解武术、太极的奥秘,知悉其各个动作招式中所蕴含的“精、气、神”,以及这些“精、气、神”对自身体魄增强的益处。二是引导学生在逐渐熟悉、内化动作后,将动作与传统文化内蕴结合起来。武术与太极的动作特点,能够帮助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的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感受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三,在练习环节上,注意“度”的把控。一是保持中学生运动负荷的适宜度。尽管新编的自编操有《少年中国说》这样的乐感强且广受学生喜爱的歌曲作为陪衬,但是依然要注意不让练习的运动超负荷。适量的练习往往时效性最佳。二是对所教授的动作难度进行分级,继而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练习,使他们由易到难,渐进地过渡,从而减轻畏难情绪,提升练习的获得感。

四、自编操的推进方法

武术运动是我国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具有套路繁多,内容丰富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强健身体,自卫防身,对意志品质进行培养等多重功能[3]。太极拳也有相似特点。因此,融合了武术、太极元素的新编自编操不仅仅是单一性质的活动内容,而是可以视作融合了传统文化、武术招式、体育技能、娱乐元素、音乐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因此,体育教师要基于综合性文化载体这一认识,来推进本校的自编操的教学与活动演练。

(一)使自编操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教师在自编操的创作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了自身对传统文化、音乐文化等的研究与理解。因此,在后续实践中,教师仍应该坚持大胆尝试运用多种音乐元素,与更多样的武术(咏春拳、少林拳等)元素相结合,从而不断创作和优化自编操动作,丰富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本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文化教育成分,进行文化渗透,由于当代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此外,学校也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例如举办国旗下演讲比赛、采取网络或校园广播形式宣传等,将新编自编操的有关内容进行广泛传播,使青少年学生既懂得“健康第一”的珍贵,又能够在充满文化自豪感的氛围下练就健康体魄,以展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坚持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演练自编操

武术操的创编能改变大课间的固定操化[4]。大课间活动是非常好的进行自编操演练的载体,所以,体育师生要坚持利用好这一载体,充分利用相应的时间段,做好自编操训练安排,以此来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热情及参与感。其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校现有资源,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具体而言,大课间活动期间,体育老师需继续做好传统文化教育与渗透,并结合严谨的自编操示范与讲解,使学生反复夯实动作要领;教师可结合社团活动的开办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通过选取各班领操员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和学校可制定评价机制,以此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促使其传承体育精神,例如,通过定期开展自编操观摩和比赛,提升学生的大课间自编操练习质量与整体操化效果,并在相关活动中评选出最佳学员、最佳团队。

(三)进行线上渠道的自编操教学和宣传

在疫情常态化期间,一些集体性的训练活动明显减少,但是教师不能安于现状,而应注意推进学生的自编操学习进程。教师可自制微课视频,将《少年中国说》新操进行全段演示、分段演示,整合为视频资料包,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各班微信群,使学生可以进行居家课后复习与再练习。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家校合一,而且也有助于保持他们进行自编操练习的规律性,真正起到全面普及与提高的锻炼效果。

五、取得的成果

理论成果:总结出将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相融合的校园自编操的创编模式。

实践成果:编创成功以《少年中国说》为歌曲背景的校园自编操。完成了以下目标:其一,科研目标。通过研究总结出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自编操的策略。其二,工作目标。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自编操的研究,以此促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及创新能力。其三,育人目标。通过自编操的学与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健全体魄、锤炼意志,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奋斗。

六、结论与建议

(一)使学生坚持锻炼

学校应当加强关于自编操训练的宣传倡导,使学生们能够坚持相应的体育锻炼,从而切实获得体质增强,以及心智上的发展。

(二)建立长效的编创与教学演练机制

学校可构建起自编操编、教、练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相关体育活动变得有计划、有实施、有管理、有评价,从而确保其有时效性。对此,学校可成立体育领导小组,细化责任与分工,常态化地落实相应的督促、监管工作,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得到相应体育锻炼的正向反馈。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自编操编创、教学、演练,有助于促使学生化身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且身心兼而受益。在自编操编创中,教师需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围绕着他们身心发展的时代性来选择要融合的元素。由此,自编操就成为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体,更能带动后续教学与演练的时效性。而在教学与演练环节中,教师也需注意以科学的理念、方法、策略为依托进行实践。这样,自编操才能切实成为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文化载体。

猜你喜欢
武术动作传统
下一个动作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