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11-22 08:05王玉琼解长江
现代英语 2021年2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王玉琼 解长江

(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引言

文化是Tylor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特定人群的总体生活方式,它包括这些人所想、所说和所做的一切。总之,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集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阐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与道路,就是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际和提高国际发言权。讲好中国故事,让其他国家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通过世界通用语英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最可行的路径。在“一带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影响下,语言能力强的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教师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要激发学生情感、引领价值和塑造精神,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发挥中国力量,向全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二、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偏重理论方面,例如研究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有效性和路径探索等。赵华等人对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相关策略,主张借助全媒体方式弘扬传统文化;邱冬梅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探讨侧重宏观层面的教材、教师、教法、评价,但缺乏以大学英语课堂及教材为基础,实施立得树人的教学实践方案。因此,文章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通用英语和拓展英语。研究者参与基础英语与通用英语的思政教学。教材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育人资源,精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思政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感染、浸润、陶冶和认同,在达成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能力目标的同时,巧妙无声地达成素质、思想和价值目标。

(一)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以传统文化涵养课程思政教育,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做准备。教师不单单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跨文化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他们不仅学习西方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结合教育内容,将历史故事、经典诗词和哲学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以双语形式向学生展示。如大学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述了围棋的起源和历史,教师可引入古韵四艺琴棋书画,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技能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正音雅乐,清幽平淡;下棋交友,益智增慧;文书作画,洗尘净心。其代表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承载的精神寄托正是儒家注重的社会伦理的“教化”,推荐中和之美,含蓄淡雅。也正如庄子人生理想中的“平易恬淡”。同时课文提到孔子曾经对围棋有过论述,教师借此介绍孔子的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各地设立和发展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文明交流促进的重要体现。将凝聚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修养会有效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将得到增强。

(二)丰富结构学习维度,融合语言与文化教学

根据课文主题、篇章结构及语言词汇,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如大学英语1第七单元课文讲述了社会失信现象比比皆是。针对诚信,教师引入董仲舒“仁义礼智信”,英语介绍«吕氏春秋·贵信»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观。诚信,乃修身处世之根本、企业发展之基石、社会治理之纲要、文明社会之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需重诺守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诺千金、曾子杀猪、立木为信等古代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故事及现代典型代表李嘉诚、宁凤莲、张志旺等;介绍论语中有关诚信的习语“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了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更要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做重诺守信之人。学生把追求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小信诚则大信立,培养学生“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践行“诚信”。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对比中认识到综软实力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新时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余光中的«乡愁»和«诗经·豳风·东山»的英文版作为写作素材,教师通过讲解这首诗的翻译技巧,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译能力,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英语译文作为词汇学习的语料。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等思想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增强国际视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文化自信。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民间大使。

(三)开创智慧教学模式,强化传统文化渗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逐步走向智能化。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线上教学让思政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效果的必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其魅力,深刻体验民族精神与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与凝聚力。通过微课等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学生通过MOOC平台观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完成相关习题,逐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品质培养。大学英语1第一单元课文校长告诫大一新生感恩父母师长,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探索学习,勇于自我挑战,承担社会责任。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五四前夕寄语新时代青年的寄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青年学生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事业相融合,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教师利用新媒体,从各个角度构想大学英语课程,推进思政建设,使学生习得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体现外语课程思政的价值。

四、结语

作为我国宝贵精神财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行为举止与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将蕴含大量思政素材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中,既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材内容、完善知识体系,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优化品德素养,为祖国输送具备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肩负着比以往更大的使命,教师应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恰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方法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育理论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