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男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因素,加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议题不断发展,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到2019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到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的提出,都强调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高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本质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社会世界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掌握一门外语已成为教育基础的基础。大学英语的性质就是英语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和融合发展,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教学,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正确认识国际发展大势和中国现实比较,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坚定“四个自信”。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不少高校都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点,但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首先是教师方面,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阅读、写作、翻译等环节都在强调英语思维和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没能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国外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造成了思政话语权的缺失。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自身政治理论水平有限,政治站位不高,在教学中没有积极履行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其次是学生方面,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各级各类的考试,且只注重单词、语法的记忆,对英语学习背后的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鲜少进行研究。最后是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除了简单的问答交流外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情况,这种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等并没有广泛运用于英语教学中。
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守住底线,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英语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除了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授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材的改革,以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等各个方面,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实施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大学英语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提高站位,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应当定期邀请思想政治理论专家对英语教师开展培训课程,依托教师发展中心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等形式,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着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学高为师,身正示范,英语教师自身应当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做外语专家,更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向的能量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具体来说,教师之间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优秀课程思政观摩、赛讲,同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等方式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因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育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占领思政话语权,在谈论西方文明时,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同时,通过中外对比,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党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走向今天的光辉历程,努力树立文化自信。英语课堂和英语教师作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要时刻保持警惕,努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教材是教师教授课程的重要工具。通常情况下,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来安排课堂教学,教材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教材建设部分提到,大学英语教材要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服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又要包含对学生课程思政能力的要求。在传统英语教材尤其是翻译、写作部分,适当增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反映中国科技成果、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力和传播力,从以往学生通过英语了解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转向利用英语这门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生活,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除参考教材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寻求相关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课程资源,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有关中国诗词翻译、典籍英译等作品,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有益补充,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要求关注人的价值,以育人为中心,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模式,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多元性、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英语有众多繁杂的教学模式,而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就需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做到学思结合。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除了采用通常所说的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外,还可以引入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重构传统教学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线上学习,课上的探究学习,课下的拓展学习,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过去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学习成果差异大的问题。
目标与评价体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一套完善健全的目标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科学性思维,掌握发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这样的教学目标所导向的教学活动必然使得课程思政具体地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闭环中的最后一环,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必不可少。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词汇、语法、语篇、交际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还需从多方面评价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涉及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不仅关乎学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更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问题。因此,要通过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与能力来坚持阵地,掌握话语权,同时加强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三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