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蒋 琴
小说源于生活,可以延展到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多彩鲜活地再现生活的画卷;而又高于生活,别样多姿、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让这幅生活画卷更具有特色和魅力。正因如此,小说阅读教学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小学高年级的教材编排文本中,也会随着年龄增长成为促进阅读活动持续和阅读习惯形成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课内小说教材文本的研读会逐步迁延到课外阅读中,促使学生阅读内容的逐步丰富,自然而然积淀人生感悟。总而言之,小说对于高年级语言学习起到了提升阅读质量的桥梁作用,本文以部编版和美国Harcourt 版Trophies 高年级小说教材为研究对象,客观地解析了中美小说教材的异曲同工之妙处。
小说教材进入中美小学高年级是两国教育工作者共同的选择,因为小说阅读可以助力学生扩展知识面,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更对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成为中外小学高年级母语教学积极选编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聚焦于部编版高年级《少年闰土》和美国Harcourt 版Trophies 高年级教材《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进行个案研究,详尽地解析两国教材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有意义的延展。
阅读小说首先需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小说的主题。部编版《少年闰土》和美国Harcourt 版Trophies“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同为小学高年级教材内容,两者所选的人物形象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原有人物的再次加工创作。前者就是小少爷和少年闰土的主仆人物形象为主,表现一位桎梏在庭院中不晓高墙外世界的小少爷,遇到一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村孩子;后者是美国19世纪有名的两位女性,一位是Anna Eleanor Roosevelt(安娜·埃莉诺·罗斯福),美国第32 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妻子,一位是Amelia Earhart(梅莉亚·埃尔哈特),美国第一位获得十字飞行荣誉勋章和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两位女性有着深厚的友谊。
中美教材在高年级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选用在社会中有一定认知度的较为典型的人物,文本都从描写方法上入手,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其中语言和动作更加灵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体现了人物的内在思想动态。《少年闰土》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以男性角色为主,主要角色是主仆关系更是一种依附关系,也为下文遇到中年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这篇小说是以女性为主,两位都是女性运动的倡导者,因为信念一致终成朋友,彼此成就对方。因此,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加明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体会小说主题。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更是探究内容的关键,中美两篇教材中的展现确实有诸多不同之处。《少年闰土》小说情节的设计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思想还是在老百姓生活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主仆之间那份懵懂少年的活泼调皮、无拘无束是合理的,小少爷对农村畅快生活的向往更加贴近人物之间的角色定位,能够基本推测故事发展的后续情节,也就是说,本课小说情节的设计比较中规中矩,内容顺应人物之间的关联和时代的特色。“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故事情节设计非常大胆甚至异想天开,现实中的两位女性朋友真实存在并且是知心人,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编,甚至让女飞行员带着我们总统夫人开着飞机盘旋在华盛顿上空,随即出现了穿着白色晚礼服和高跟鞋的女孩子开着汽车的趣事,故事情节设计是如此奇特,丰富曲折的情节为塑造两位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给予了多样化空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高年级小说题材的选编中,有不同的倾向性,前者更多地希望给予孩子们较为真实的不同种类的生活经历,后者比较支持学生更加开放、更加大胆地生活创想。
中美高年级选用的两篇小说《少年闰土》和“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相隔的年代并不久远,可以算是同一时期的小说,但是两篇文章所处的小说创作背景、描述的小说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虽然环境描写不是小说的主角,但是对环境描写的关注并逐步地解析之后,更能着重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其不同的文化倾向。以社会环境为例,它与小说人物必然密切相关,直接交代故事背景,《少年闰土》故事还残存着封建思想,人与人之间等级观念非常明晰,无法逾越;“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这个故事已经开始追求社会中男女平等,崇尚女性自由的开放时代,文本直接大胆地烘托人物特点。再从自然环境来看,前者就是主人家高墙瓦舍,闰土心中那份自由自在海边农村生活的场景,把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一下子明晰出来;后者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在天空、双引擎飞机、汽车等崇尚自由的事物中。
中美小学高年级小说教材的课后练习都非常注重多元解读,培养这样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拥有别样的感悟,迸发多姿的灵性,唤醒潜具的创新意识。在《少年闰土》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孩子们从课文的多个故事情节中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感悟,编者就是希望学生能多维度去解读这位少年闰土,从而体会他的朴实、健康,体会他的活泼、机灵,以及他刺猹时的勇敢等等,最重要的是多元化发散地充分理解这位农村少年的形象。美国教材“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中的问题更加开放:“梅莉亚和埃莉诺的做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孩子们畅所欲言,从外貌、职业、爱好、语言、行动、事件等各种角度全面多样地解读与众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式的问题中,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激烈地碰撞着,充分得到锻炼。
求异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虽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对于求异思维的要求并不是全面掌握,而只是要进行这方面创新思维的引领和启迪,中美教材同样在课后习题中明确此项思维培养。《少年闰土》出示:“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借鉴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方式,从自己的生活照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培养孩子们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突破自我的生活经验,感受别样的写作体验。美国教材“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课后题目也倾向于培养求异思维,其中有一项:“回想一下你对大自然的某些事物感到惊奇的时候。写一段话来描述你的感受,以及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这样开放式的写作题目,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紧跟这篇小说的步调开展思维求异性的拓展。题目中的关键词“惊奇”是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多样写作的,老师更是在课堂中鼓励孩子们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独特的惊奇感觉,促进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迸发。
小学高年段孩子在小说教材的学习中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兴奋的情感,同时又对世间万事万物充满求知欲。可是他们的文化和社会认知储备不足,故而在研读人物、了解故事情节中又会显得比较单一,中美教师都要尽量容纳更多的观点和想法,并从中得出更好的、具有优势的认知思维方案,这样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说故事内涵和人物特点。《少年闰土》选自《故乡》,此小说是由文学家鲁迅写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本课课后要求学生理解相关语句,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就是教材中抛出橄榄枝让学生用小少爷的角度或者自己思考的角度,也可以使用两者结合的想法探讨理解,知其内心更懂得研读其内心的整合思维。美国教材“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提出:“当你阅读这篇精选文章时,你使用了什么策略?解释它是如何帮助你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正是这样的研读主题,推动了教师整合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促进了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导图式地概括领悟和关键词句解析学习,也可以在学习之前进行课前的资料收集,整个研读过程及其阅读策略的开展,都是帮助孩子们融合并进,运用整合性思维习得知识并真正做到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