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让深度学习发生*

2021-11-22 06:42杨鸿婷
读与写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一节课周长目标

杨鸿婷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桥头中心小学 福建 晋江 362261)

引言

倡导深度教与学,防止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突出表现。对小学数学教材各板块进行细致研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里我们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来说明研读教材的策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既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又要立足内容特点,站在编者角度研读教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要结合当下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现状,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数学的深度学习。

1.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现状分析

1.1 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相比较以往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大量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辅以简短文字的情境图和启发性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成为学生的知识介质。

1.2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教法,轻教材。有的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细读和深入分析,在日常教学中,依次由教材及练习题的顺序进行讲解,甚至于根本不清楚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设计目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起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1.3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忽视教材解读,打乱顺序重新规划教学内容,以为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其实,钻研教材才是第一法。读懂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堂质量意义重大。

2.研读教材,开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2.1 读教材,知晓教材编排特点。针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思考、分享与提升渗入其中。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首先要明确所教知识在教材整体编排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白知识的前因后果,即知识联系。要细细研读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以及下面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一节课都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认知起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此时就要思考:设计这样一个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情境下面设计的问题串对学生的学习又有哪些促进作用?每个问题背后又有哪些考量与思考?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懂教材要表达的用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透教材[1]。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周长》这一知识,教材对周长的概念的学习导入简单易懂,呈现的测量方法容易操作、掌握,适合小学生。这里我们就要想:教材用树叶和数学书的形状,让小学生测量,用意是什么?与学习目标“周长”有何联系?我们要采取什么教法来达成学习目标?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新课内容的条件和能力?对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教材呈现了怎样的测量方法?接着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从而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研读这些问题时,一是弄清问题本身,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二是理清这些问题的层次关系,谁先谁后?哪个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彰显?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算真正吃透编者编排问题串的意图。于是,在说明什么是周长时,教师根据教材先让学生描一描树叶和数学书的边线,旁边配着蚂蚁的话:我绕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你能测到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吗?怎样测?进而教师指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最后研读教材留出的空间。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上缺少了很多总结性的句语,有很多留白的地方,需要学生自己补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建构,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其次,北师大版教材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又注意分层,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但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教材结构,读深、读广、读透教材,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2.2 读教材,明确重难点。要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发生何种变化的具体表述,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具有指引性[2]。比如,四年级上册《运算律》这个单元的内容关于学习目标,有这样的表述:(1)学生能够理解与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会用字母来表示;(2)学生能用运算率来进行简便计算;(3)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简便计算,培养思维灵活性;(4)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明确单元目标,再观单元目标下每一个小课题的目标,同时每一课教材编写说明中对于知识的重难点的处理也有具体表述。由此看出,学习目标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等问题,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一节课学习目标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贴近实际。因此,我们教师要仔细、认真的去读教参上的解读以及学习目标、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把它读懂吃透,然后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上好课,高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2.3 读教材,合理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是学习数学必备的思维方法,现在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每一节课都渗透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3]。比如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与分析》这个章节的内容,首先渗透统计思想,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考试成绩的变化,校服的定制情况等都离不开统计。具体编排是用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估计整体,再由估计的整体情况去解决问题;其次是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直观的数与形的结合探讨图形与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画图识图的能力,最后还有分类思想。每一节课就是按这样的方式编排的:先列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验数据收集——自己整理、描述、分析、总结概括、解决问题。这种编排方式就在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举例——验证——总结——应用。学生在今后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时,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还有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分类》等内容,就渗透了依据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就要研读每一节课教材或者每一章节教材在编排时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2.4 读教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主要的任务关注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习力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发展是培养核心素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数学能力就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每一节课中,我们老师在研读教材时,就要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明确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如何落实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只有吃透这些,才能很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执行,数学课也才有数学味。比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去探索、建构、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看一看(一)》,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通过实际体验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从而清楚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思想与结果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研读教材每一个环节的编排意图,清楚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

3.结语

总之,研读教材非常重要。研读教材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在教学前读教材,知晓教材编排特点,明确重难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由此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效使用教材,促进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一节课周长目标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的周长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