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鹭
(福建龙岩学院附属中学,福建龙岩 364012)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
教师要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应突破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以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为指导,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第二,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应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科学划分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三,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连贯性,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发展,并将此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第四,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操作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和对教材教具的合理使用,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知识涵盖的时间跨度大,知识涉及的学科多,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前要注重梳理知识,引导学生打造一个立体化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会把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解脱出来,让教师和学生找到教学重难点,适当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一节课的重点讲解内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除借助教材内容,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发展眼光。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落实核心素养:第一,强化史料教学,多角度选取史料,以丰富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学会辨析和理解。第二,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真实的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进而真正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导向,使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导下积极探索历史,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第四,生本观下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教师应规范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动手能力和集体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解读《课程标准》,有机结合教材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合适的案例。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展示新航路开辟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资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要早半个世纪,但因为统治者的观念不同,中西方的航海活动对中国和西方的影响也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扬中华国威,加强同其他国家的联系;而新航路开辟是为了从事商业活动,积累原始资本。教师选取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相似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家国观念素养的培养。
历史解释是后人分析历史事件后得到的主观理解和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案例讨论和案例归纳,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历史解释,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教学“启蒙运动”时,教师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历史事件与历史解释,提升了运用唯物辩证法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评价历史案例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和家国情怀。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民主制、古罗马的罗马法体系制度都曾经创造过辉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世界各国不同文明制度并存的现象及不同文明的差异。学生通过比较三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经济背景,得出结论:多种文明并存是历史的必然,各国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它是当地政治、经济、地貌、人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合作、交流的态度。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对比讨论,学生既培养了民族情结,又提高了国际意识。
历史中的事件、人物、现象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它包含时间、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方向,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概括历史阶段特征,针对共同点进行提问,归纳史实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提问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空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体系结构。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包括了解史料类型、辨别史料价值、解读提取史料信息、运用史料证明观点等。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从以下方面逐层深入。首先,引导学生区分史料类型,辨别真伪。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最后,运用史料论证观点,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教材及收集的史料,利用两者相互论证。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高中生设计个性化的历史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历史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以此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作业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要从课前作业、随堂作业、课后作业、单元作业四个方面入手。
课前作业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要使全部学生都能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随堂作业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少而精的随堂作业既能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做题和讨论的形式有效突破重难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课后作业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有效巩固,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应是教师认真剖析教材后,结合史料,注重实践,以小论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单元作业是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单元作业能够让学生简单有效地掌握历史时空观念,在制图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巧用各种渠道,有效融合各种资源,开阔知识视野。
历史学科教学承载着历史传承,发扬了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要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教学特点,拓宽教学途径,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活用历史资料和各种教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