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教育技术与评估监测中心 焦雪菁
当前,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求知、娱乐、交往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中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还不够强,因而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诱惑,这就需要对中小学生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提高中小学生保护隐私信息的意识。为进一步了解网络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选取山西省太原市、忻州市、运城市部分县区的中小学进行调研,收回有效问卷8929份,其中小学发放4879份,初中发放2518份,高中发放1524份。填写问卷的男生占47.93%,女生占52.07%,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本文将以此数据为基础,探讨网络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的问题,并寻求应对策略。
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的上网习惯、上网目的和网络道德等方面展开调查,现将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从数据统计情况来看,有84.88%的学生选择在家上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2.64%,选择在学校和其他场所上网的占比例较少。
从上网时间来看,有74%的学生每次上网一个小时左右,有22%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为2-3小时,有5%的学生每次上网3小时以上或通宵。有30%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为一到两次,14%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26%的学生不一定每周都上网,30%的学生很少上网。有57%的学生喜欢上网但能有所节制,25%的学生上不上网无所谓,14%的学生不喜欢上网,3%的学生非常迷恋且不能自拔。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有节制的控制上网时间,这应该与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家上网有很大关系,可以受到家长的监控,而且还有一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上网条件有限,这也限制了学生对网络的使用。
从数据可以看出,55%的学生选择上网是因为学习紧张,压力过大,通过网络聊天、玩游戏缓解压力;8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寻找学习资料;55%的学生将网络视为生活需要、日常娱乐或与亲朋好友沟通的方法;8%的学生上网是由于无聊空虚,到网络上交朋友;另外有6%的学生上网是因为家庭生活不快乐,缺少关爱。
有30%的学生上网选择玩网络游戏,51%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4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75%的学生为了帮助学习和工作,33%的学生为了通讯和联络;34%聊天或者交友,有24%的学生有网友,有4.3%的学生不但有网友而且见过面。对于见网友的态度,58%的学生认为见网友太过危险,不该见面;39%的学生认为见网友有些危险,应慎重,最好结伴前往,3%的学生认为没有危险,想见就见。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上网的目的呈现多元化,对于网友大部分学生有基本的戒备心理。
对于网络黑客的态度,有16%的学生崇拜或欣赏电脑黑客;4%的学生尝试过当黑客;有7%的学生认为黑客行为不违法;27%的学生对于黑客行为是否违法不知可否。
突遇网络病毒或木马时,9%的学生能应付自如;28%的学生会尝试自己处理,不行再求助;50%的学生会马上求助;1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
有36%学生知道一些防范QQ被盗的知识;11%的学生QQ被盗过,但不知道如何防范;53%的学生没有QQ被盗经历。
65%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时从来不说脏话;32%的学生偶尔说脏话;3%的学生经常在网上聊天时说脏话。39%的学生在网上使用的不文明用语与现实中一致,61%使用的不一致。
14%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出现不文明用语是人们宣泄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12%的学生认为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没有办法;74%的学生认为不应当提倡,应加大管理力度。
对于网络道德问题,绝大部分受访学生可以把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用于网络上,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但是对于如何应对网络病毒、QQ防盗、黑客等知识,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
互联网发展是时代潮流,网络有其不可替代性,禁止学生上网并不现实,从问卷分析看,网络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塑造、学习成绩、网络行为等方面。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成长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43.47%的学生表示上网使其社会经验变得丰富,处事变得老练,19.19%的学生表示上网对其生活习惯及观念有影响。
互联网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快速共享,慕课、名师课堂、同步课堂等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实现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对学校教育起到辅助作用,也充分锻炼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14%的学生上网后成绩下降了不少;26%的学生成绩下降了一点;46%的学生成绩没有变化;13%成绩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上网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因人而异,这个和学生上网时间、上网内容有很大关系。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制力和教育引导的不同,在针对学生上网问题上,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粗暴应对,一禁了之,要将优质数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将网络作为有效媒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也逐渐成为网络环境下面临的突出问题。基于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和平台的开放性,网民所处的传播场景是虚拟的,由于对网络行为界定比较模糊,在现实世界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被大多数人忽视。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5.33%的学生网络聊天时会说脏话,但同时又有61.39%的学生表示在网上使用不文明用语的行为与现实中不一致,这表示在现实中不说脏话的学生可能在网络环境下使用不文明用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代中小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如果说80后是网络移民,90后是网络原住民,那么对于00后来说,互联网已经是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问卷调查中,27%的学校经常开展网络安全教育;52%的学校偶尔开展;21%的学校从未曾开展过网络安全教育。44%的学校有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56%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31%的学生表示所学到的网络安全知识,在日常上网过程中经常用到;49%的学生偶尔用到;20%的学生表示几乎不用。对于学校是否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网络安全教育工作,53%的学生回答有;47%的学生表示没有。只有27%的学校经常开设网络安全课,有差不多一半的学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也没有配备专职教师。
学校网络教育呈现出滞后的趋势,但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依然是影响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网络安全教育尤其必要且势在必行,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畅游网络的同时,安全健康地成长。
首先,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同时网络资讯良莠不齐,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也需要社会大众的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网络安全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合理设置网络安全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网络安全教育。
再次,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家长要加强引导教育,对孩子上网问题不能一禁了之,要善于引导,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网络世界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帮助,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